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AI资讯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60 00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李波 何国胜

11月11日0时至11月13日24时,海珠区强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

疫情一点点变得严峻,人们日益感受到形势的迫切。

10月23日中午,刘伟成和往常一样出门上班。

他是广州一汽巴士三分公司93路线的车长,每天的路线是从赤岗总站出发,途经大半个海珠区。

刘伟成注意到,那天路口增设了一排水马围栏。等到次日,他就接到了居家的消息。

刘伟成密切关注着海珠疫情的变化。10月23日,海珠区在常态化核酸筛查中发现核酸检测异常,开始实施防控措施。24日,海珠区在区域核酸筛查、发热门诊就诊人员筛查中分别发现2例本土确诊病例,江海街道、赤岗街道、凤阳街道等均新增涉疫场所。

10月25日,专家研判认为,“当前,海珠疫情正处于攻坚阶段……疫情发展较快,社区传播风险较高。”很快,海珠区发布了关于强化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凤阳街道的康乐村、鹭江村被划定入管理片区之中。

需要人手,需要资源,刘伟成作为海珠区本地人,成为了迎疫而上的一份子。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2022年11月5日,广州,海珠区叠景路街头 / 人民视觉

“跟我来,快!”

康鹭片区正是广州本次疫情较为严峻的地区之一,而刘伟成就家住中高风险区附近。

疫情出现后,在鹭江村办公的亲戚就来询问他是否愿意做志愿者。考虑到工作岗位,刘伟成还有些犹豫,他认为在家待两三天,就能回去正常上班。

不过伴随着防控措施的持续强化,刘伟成也改变了想法,他决定到疫情防控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就想着不如出门当志愿者,能帮多少是多少。”刘伟成告诉南风窗。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刘伟成志愿者工作照 / 受访者供图

在疫情前期,志愿者们要做大量的统计工作。刘伟成每天都要上门进行登记居民信息,备注家中长者情况,标注是否存在身体欠佳、行动不便等特殊情况。鹭江村有不少工业区,城中村楼房密集,居住着大量外来务工者,人员构成情况复杂,也导致了前期统计工作的难度。

刘伟成每天要花上7个小时在登记入册上,其余时间还要维持核酸队伍秩序、帮助搬运防疫物资等。前期细致的工作,为后来更高效地分发物资、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做好了铺垫。

起初,康鹭片区只对出入口进行管控,片区里,菜市场、超市依然保持着正常秩序,人们依然可以自行采购物资。但伴随着疫情变得严重,防控措施也适时升级,居民遵守足不出户的居家要求。这时候,就需要志愿者们配送物资,做好生活保障工作。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物资转运工作人员 / 广州日报

每一天,刘伟成都要和同伴们一起,将一箱箱的生活物资包送到指定的地点,再由每一栋楼的楼长通知到每一户的代表下楼领取,实现无接触式配送。生活物资包里有方便面、饼干、面包等干粮,也会有蔬菜等食材,刚好能保障每户居民三天的需求。

刘伟成所在的10人小组,负责片区里的16栋楼,约有100多户。每一天,他们需要运送三车左右的物资。康鹭片区城中村巷子狭窄深长,物资无法用车运到各楼栋,给物资配送造成很大难度。

他们干脆将物资从三轮车上搬到小推车再拉过去,碰到更狭窄的小巷,他们就只能靠人力搬运。

一次物资运输,志愿者们起码要往返跑上六七趟。六七个小时下来,防护服早已被雨水和汗水打湿。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雨夜守护者 / 广州海珠发布

路况复杂的城中村,对志愿者们来说并不轻松。“村里的路不好找,有时候路口遇上封控,就要找其他的路。就算地图导航准,有时候看地图找路也能把人看懵了。我们毕竟是在村里从小到大生活了几十年。”

于是,刘伟成这样的本地志愿者就成了“活地图”。“跟我来,快!这些物资由我带路扛过去!”刘伟成充分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果断走在前头,带领志愿的志愿者们在崎岖昏暗的小巷中来回穿梭,挨家挨户派送物资。其他志愿者原本需跟着手机导航摸索步行10分钟路程,竟被刘伟成“硬核”地缩短到4分钟完成。

刘伟成心里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为的就是“以快制快”,与病毒抢时间赛跑,“大家都想疫情快点结束”。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穿梭在巷子里的工作人员 / 广州海珠发布

“有需要,就要帮忙”

在距离刘伟成所服务的康鹭片区约5公里外的红卫村,陈斌做了9天的巡防工作,也在为疫情尽早结束做努力。10月31日那天,陈斌接到集团的通知,要派一批人去海珠支援防疫,名单上有他的名字 。来不及多想,陈斌就回家收拾东西。通知上没说要去几天,他做好了服务一周的打算,带了不少换洗的衣物。

但时间超过了他的预期,到今天他已经在海珠支援了12天,换了两个地方。最初去的地方就是红卫村,相比康鹭片区,红卫村的疫情缓和较多,但任务不轻。

红卫村是城中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面积大,人口多,防控难度不小。疫情发生后,红卫村分网格管理,整个村被分成了十几个网格。陈斌和村委会工作人员负责其中几个网格的巡防工作。为了防止不必要的人员流动,他们30个巡防人员分成4组,每组轮换工作8小时,24小时不间断。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陈斌他们在红卫村检查围挡 / 受访者供图

“我们24小时值班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破坏围挡设施,偷偷溜出去”。陈斌告诉南风窗,这样人的不多,但还是有那种没有急事只是因为太无聊想溜出去逛逛的人。而这样的事情,大多发生在凌晨,因而在深夜,他们的巡防往往要更仔细认真。

碰到想偷偷出去的村民,陈斌他们也不会与他们发生冲突,以一种强势的姿态驱赶,而是进行劝解。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没有执法权,只是一个服务者。而且对于这种想要外出的心情,他们也能理解。

遇到那种实在不听劝的,陈斌他们就拍照取证,向村委会反映情况。“我劝过两个都没问题,都被我劝回去了,因为他们出来也没有什么必要的理由,只是想出去逛逛。”陈斌说。

在他们这些志愿者担心随意出门居民的安全时,志愿者的家人也担心逆行出门的他们。

刘伟成之前从未做过志愿者。当他打算做一名防疫志愿者时,家里人起初是担忧的。此次海珠疫情来势汹汹,家人也害怕病毒被带回家里的风险。

刘伟成只说:“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人家(志愿者)来帮你。到现在有情况了,如果个个都退缩了,谁也不愿意去干这个活,那不行的对不对?有需要,就要帮忙。”

刘伟成还记得,有一天晚上,一位居民因为发烧急需药物,居委会让居民在家先等着,赶忙去沟通协调。刘伟成和同伴也一直等到半夜,等到药物送到后,赶紧送到居民的家门口。刘伟成这才放下心来。

看着刘伟成连日来辛苦的志愿工作,他的家人也慢慢理解了。而为了让家人放心,刘伟成在外工作时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在每次回家前也要进行两次全身消毒。

“我们做的事很平淡”

康鹭片区在11月7日凌晨的一次转运任务是刘伟成印象深刻的经历。凌晨两点,替小区安保人员值班的刘伟成突然接到片区要转运的任务,神经一下子紧绷了起来。

当时,大部分居民都已经进入梦乡,为了及时完成转运任务,刘伟成拿起大声公,对着网格内需要转运的八座楼栋开始呼喊:“我是康鹭片区抗疫志愿者,请你们收拾好必要的行李,准备有序下楼……”

由于戴着防护面罩和KN95口罩,又要把声音清晰响亮地发出来,刘车长只能拼尽浑身力量大声喊,哪怕声音也嘶哑了,也没有喝一口水。

“有水不敢喝,因为怕上洗手间。”刘伟成表示,那是当志愿者时最辛苦的时候。白色防护服只能一次性使用,往往一穿就是几个小时。考虑到成本和脱换时的感染风险,志愿者们往往选择忍耐。“实在渴了,就看一下水瓶‘解渴’。”刘伟成笑道。

当晚,该网格的转运任务从凌晨1点半一直持续到清晨7点,共转运400多人,看着居民们分批下楼、有序转移、安全登上大巴之后,再默默与队友们一起重新设置好警戒围栏,刘伟成才放下心来。

那天晚上,海珠时不时地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防护服的闷热之外,刘伟成在雨里感受到了丝丝舒爽的凉意。虽然忙碌了一晚上,但他并不觉得疲惫。

“只要有事情做,就不会累。为了所有居民的健康着想,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村里一天不解除管控,我就再干一天。等到疫情稳定了,我再安安心心地回到自己真正的岗位上。”

陈斌不怎么讲自己的困难和意外情况,只是说:“我们做的事很平淡”,讲不出什么故事来。他想了想,说最累的时候是他那两次通宵巡防,生物钟的紊乱让他身体有点不适。那两天有台风,广州下了雨,天气变凉。城中村不太透风,雨落在地上形成一滩滩积水,路变得有些泥泞。好在防护服不透气,反而成了保暖的衣服。

在红卫村服务了9天后,陈斌又转到了凤阳街道。那里的疫情形势比红卫村严峻,有些小区因为刚被升级为中高风险区,一些阳性人员还来不及转运,他们就负责给这些还未转运的人上门做核酸。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星夜入户采样的医护人员 / 广州海珠发布

但陈斌没有在最一线,而是为采样人员保障后勤,准备物资和饭菜。所以他觉得这样的工作太普通了,一直建议南风窗记者事后去听听那些最一线人员的故事,因为他们太辛苦了。

但他应该告诉自己,挺身而出的人,没有不辛苦的。

每一个在默默辛苦付出的人,都是这座城市的英雄。

(陈斌为化名)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我在广州封控区的12天

编辑:束孟卿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