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行“阳性居家”?从精准化到人性化,这一步终归是要走的

AI资讯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33 00
多地推行“阳性居家”?从精准化到人性化,这一步终归是要走的

气溶胶传播概率很低

“二十条”出台前后,正逢国内疫情的又一波峰。按理说,在形势极大的不确定性下,各地“收紧”防控措施是常规操作。

但是从“石家庄式试探步”、“成都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这些在防控严峻期的拓展性尝试来看,显然说明各地始终没有停下对防控措施的优化。

尤其在广州宣布“解封”后,算是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因为截至2022年12月1日,距离武汉通报第一例“新冠病例”,恰好满三年。

之所以要强调这个时间点,就在于防疫三年,也该到了“大调整”的时候了。就比如在广州宣布“解封”后,多地又开始推行“阳性居家”的尝试。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这个调整只是从起初的“符合特殊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逐渐扩大到“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说之前想要“阳性居家”,可能是更强调群体特征,比如大龄老人、残疾人、孕妇、婴幼儿、慢性疾病患者等,那么之后可能更强调居家条件和症状程度,也就是说,只要居家条件符合闭环管理,并且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毒外溢,而且感染者症状可控,那么就可以“阳性居家”。

不过目前来讲,部分地区也只是在推行性的尝试,因为“阳性居家”除却要考虑客观条件,还需要考虑周邻的顾虑。

不过病毒学专家们早已澄清,新冠病毒经气溶胶发生非接触传播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同楼层有确诊病例,除却同楼层邻居需要配合管控,同侧上下楼层也需要管控这种“十字花”管控原则可能在接下来会有调整。

这样说,并非认为先前的严控完全没必要。而是伴随着新冠病毒的迭代,在重症率相对较低、医疗资源逐步跟上的情况下,管控可以更加的多样。

要知道,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是“二十条”的初衷,让符合条件的阳性人员居家隔离,更符合公众期待。因为“阳性居家”在有利于感染者康复的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缓解医疗系统的压力。

因为从方舱中传出的不少“蹦迪”视频来看,其实多数无症状、轻症新冠感染者到方舱也只是等待“从阳转阴”,只要症状不太明显,很多人也不需要太多干预性治疗。就此而言,如果符合条件的,完全可以考虑“阳性居家”。

只是前面我们也提到周邻的顾虑。实际上,这依然还是个病毒认知的问题。说到底,如果我们笃定周临感染新冠病毒后,就必须被拉到方舱隔离,那么意味着我们自己感染新冠病毒后也要被拉到方舱隔离,可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愿意被拉到方舱隔离吗?

所以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就要先突破自己对周临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恐惧和排斥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接纳别人的同时,为自己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阳性居家”留有空间。

当然,对于部分推行“阳性居家”尝试的城市,为更好地让符合特殊要求的无症状或轻型新冠阳性感染者居家,已部分成为默认模式,无需经过邻居签名同意,而且涉及人员面也有所扩大。

这其实也说明,在不断更新群众的新冠病毒认知之外,政策上也开始加持“阳性居家”这个推行性尝试,但是这个尝试能否被大范围推行,还需要根据实地反馈来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常荣山的说法:“如果阳性感染者家庭有70岁及以上的部分接种疫苗或未接种疫苗等特殊人群,建议阳性感染者主动转移隔离。因为这类老人一旦被接触感染,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较大。”

也就是说,是否“阳性居家”,最终还要根据症状轻重的情况决定,而非是看到别人可以,自己不分情况地硬来。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理性对待。甚至对于“阳性居家”来讲,大前提就是“个人自律”,否则很难达成。

当然就减少核酸频次和允许“阳性居家”,也只是让防疫更加精准和人性化,但并不意味着解防。所以在看待“阳性居家”时,切莫先入为主的往“放开”上理解,而是要基于防控的人性化去看待。

说到底,“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执行到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防控的人性化,也就是在抵御新冠病毒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达到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也尽可能地让公众重回正常生活。

说实话,从精准化到人性化,这一步终归是要走的。可能起初人们会不适应,防控上会更繁琐。因为在尚无明确“阳性居家”的系统性防控预案的前提下,对感染者、密接人员以及同楼栋或单元其他(她)人员的权益和安全的保障上,还存在诸多需要细化的空间。

但是伴随着推行“阳性居家”尝试的跑通,可能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系统性防控预案也会逐步形成,直至成为引领进一步防控的新方向。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