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AI资讯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38 00

纵观历史长河,华夏文明可谓是人才济济,不过很多时候纵使是这些惊才绝艳的人才也抵挡不住时代的力量,而南朝第一帝刘裕就是一个生不逢时的绝世英杰。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这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都不陌生,辛弃疾在词中高度赞扬了刘裕的军事能力,指出他当年挥军北伐时,气势之强如同猛虎。实际上后世之人对于刘裕的评价普遍很高,譬如“南朝第一帝”“定乱代兴之君”等,不过空口无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裕那传奇的一生……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不同于历代许多皇帝,刘裕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十分不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底层人物。对此《资治通鉴》这样写道:

“初,彭城刘裕,生而母死,父翘侨居京口,家贫,将弃之。”

《宋书·刘怀肃传》对此也有提及:

“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举高祖。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

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刘裕只能依靠砍柴和贩卖草鞋勉强维持生计,但这样清贫的日子不仅没有让他沉沦下去,反而更加坚定他想要出人头地的决心,长大后胸怀大志的刘裕选择了去参军,开始他漫长的军戎生涯。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或许是上天垂怜他,一次偶然的机会降临在他身上。

公元399年,孙恩起兵反晋,东南八郡纷起响应,天下皆惊,在这一场镇压反叛的战役中,有一名大汉手持长刀,有着猛虎下山的气势,他一个人追杀数千人就像虎入羊群那般大杀四方,吓得敌人四处逃窜,他就是刘裕,此战之后,那个在街头贩卖草鞋的穷小子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军官刘裕,他的非凡人生正式开启。

随后刘裕凭借着自己非凡的军事以及过人的胆识一路高歌猛进,在被世族门阀垄断的东晋末年杀出重围,为东晋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自幼胸怀大志的刘裕并不满足于此,他在等待一个让自己登顶的机会。

公元420年,刘裕见时机成熟便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即位后刘裕先后杀了桓楚桓玄、南燕慕容超、蜀国谯纵、后秦姚泓四个皇帝,又出兵向南征讨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在位期间,刘裕实施了发展生产、整顿吏治、振兴教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宋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为后来的“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只可惜他年事已高,在位仅两年便因病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刘裕一生中最值得他人称道的事迹莫过于北伐,自西晋因永嘉之乱灭国以来,北方中原的大地就一直被那些胡族掌控着,长期处于混乱状态,而偏安江南的东晋虽从未放弃夺回中原的念想,百年来不断地北方,但即使有祖逖、庾亮、桓温、谢安等人在,北伐也一直是以失败告终。

反观刘裕,他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东晋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他一生两次北伐,先后破南燕,灭北魏,亡后秦,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同时光复了洛阳、长安两都,虽然长安在一年多后又重新沦陷,但此时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全部划入刘宋版图,倘若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七块的话,刘宋王朝独占四块。唐代史学家朱敬这样称赞刘裕的北伐:

“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刘裕有着非常杰出的军事才能,纵然是在群星璀璨的战乱年代仍然能脱颖而出,无愧“南朝第一帝”的名号。可是我们也会有些疑惑——既然刘裕如此厉害,那为什么他不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呢?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在我看来,人道寄奴刘裕无法一统天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手实力强劲

虽说刘裕能力出众,但是想要一统江山,他的主要对手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和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都不是省油的灯,匈奴人赫连勃勃生性嗜血残暴,可是军事才能不凡,而且他的部队以骑兵为主又配备全天下最精良的军队器械,刘裕想要在北方山地条件下战胜他实非易事。

拓跋嗣是北魏第二位皇帝,他也算一名有为之君,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对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魏国力大增,毫无疑问,对于刘裕来说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想而知刘裕北伐困难重重。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第二、后方不稳定

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国家连大后方都无法治理好又谈何开拓疆土呢?刘裕北伐之时曾命自己的心腹大臣刘穆之镇守后方,结果在攻占长安之时他因病去世,刘裕收到消息后顿感后方不稳便火急火燎地赶回建康,只留下自己的幼子刘义真,王镇恶、沈田子等大将以及一万士卒镇守长安,后来长安发生内乱,王镇恶被杀,胡夏天王赫连勃勃又趁机偷袭长安,最后辛辛苦苦收复的长安再次沦陷。

这次北伐失败也成为了后世之人诟病刘裕的一个把柄,他们认为刘裕不可能仅仅因为一个人的死亡就撤军,而是在心底就没有想要统一全国的决心,北伐只不过是他给自己捞取资本的手段罢了。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实则不然,我们要明白刘裕崛起的根基是京口北府兵集团,表面上以刘裕为首但是集团内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团结,其中威望和权力和他相近的刘毅就曾发起叛乱,因为无法服众,京口集团就只能靠刘裕和刘穆之一外一内维持统治。刘穆之一死,刘裕对于京口集团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也是他得到消息后立马赶回建康的原因。

就拿三国时期的曹操作为例子。曹操一生战功卓绝,自觉劳苦功高的他而后更是自封为魏王,但是这般做法却引起了汉室忠臣的不满,为此发生过多起叛乱,就连跟随他数十年的荀彧也自尽而亡。

再看看刘裕,寒门出身的他没有强大的宗室力量作为支撑,但东晋王朝又是由世族门阀所主导的,尽管刘裕凭借着赫赫战功暂时稳定了局势,可朝中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反对力量伺机而动。一旦建康发生祸乱,刘裕就很可能失去自己立足的根基,更不要提一统江山了,所以为了保险起见,刘裕还是会撤军回到建康。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第三、心有余而身不行

众所周知,刘裕是老来得志,他借住镇压孙恩起义展露头角之时已经33岁了,随后又进行了漫长的征战生涯,等到他北伐攻占长安之时已达54岁高龄(古人平均寿命都不长),仅仅过了五年他就撒手人寰了,在当时北方还有胡夏、北魏、北燕、北凉等多个割据政权,纵使刘裕有万般本领也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北方政权全部击垮,况且这也是对于军队的极大负担,所以,身体是制约刘裕一统天下的原因之一,或许他再多活几年,历史就会改写。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第四、用人方式不当

刘裕离开长安后,沈田子与王镇恶性格不和,随后他向刘裕进谗言称:“王镇恶祖父王猛甚有威望,驻守长安不可信。”但是刘裕不但没有调和彼此的关系,反而回答道:“钟会之所以不能成功叛乱,就是因为有卫瓘呀。有道是‘一头猛兽也比不上一群狐狸’,你们既然有十多人,为什么还要惧怕王镇恶呢?”

刘裕言外之意是必要时刻他们可以团结起来杀死王镇恶,于是得到刘裕默许的沈田子立刻就杀了王镇恶,而后自己又被王修杀死,最后刘义真又杀了王修,如此内耗使得关中部队实力大大减弱,最后被赫连勃勃钻了空档,轻而易举地拿下长安,就这样,刘裕千辛万苦打下的北方据点毁于一旦。刘裕如此管理手下将领,如何能够服众?

对于这一件事,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中批评道:

古人有言:“疑则勿任,任则勿疑。”裕既委镇恶以关中,而复与田子有后言,是斗之使为乱也。惜乎!百年之寇千里之士,得之艰难,失之造次,使丰、鄗之都复输寇手。荀子曰:“兼并易能也,坚凝之难。”信哉!

由此可见,刘裕用人方式不当,这同样是他无法获得更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第五、不懂得化敌为友

有句话说得好:“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就少不了其他人的帮助,仅仅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做到的。而刘裕一生征战,几乎所向披靡,但是他不懂得吸纳外来势力壮大自己,只懂得一味地杀戮,这也是他无法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灭南燕时,即使有韩范劝谏刘裕依旧无动于衷,仍然进行他血腥的杀戮:

“斩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入家口万馀,夷其城隍,送超诣建康,斩之。”灭后秦时:

“裕收秦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送诣建康。其馀金玉、缯帛、珍宝,皆以颁赐将士。秦平原公璞、并州刺史尹昭以蒲阪降,东平公赞帅宗族百馀人诣裕降,裕皆杀之。送姚泓至建康,斩于市。”

不懂得化敌为友充分利用其他人的力量,仅仅依靠屠杀的手段让天下人臣服,谁问这样的朝代能够维系多久?又如何让百姓归心呢?司马光对于刘裕的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批评:

“晋自济江以来,威灵不竞,戎狄横骛,虎噬中原。刘裕始劝王师剪平东夏,不于此际旌礼贤俊,慰抚疲民,宣恺悌之风,涤残秽之政,使群士向风,遗黎企踵,而更恣行屠戮以快忿心。迹其施设,曾苻、姚之不如,宜其不能荡壹四海,成美大之业,岂非虽有智勇而无仁义使之然哉!”

如何评价南朝第一帝刘裕?

不可否认,刘裕的确是一个难得的英杰,戎马一生建立了刘宋王朝,打破了胡族独步天下的局势,为汉族的恢复发展赢得了生存空间,称其为民族英雄也不为过,但是因为主客观的原因,他未能在有生之年成功北伐,一统江山,给后世之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最后以陆游的《读史》结尾: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史料来源《资治通鉴》、《宋书》)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