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第六届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召开。在研讨会上,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新任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张文宏介绍了人类史上传染病与控制等相关历史,他表示,在国家有效防控策略下,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很低,但改变不了病毒变异带来的极快传播速度。他认为,通过疫苗和抗微生物药物研发,特别要继续深化抗疫国际合作,是世界逐步走出疫情的方法。
【史志文化,上海文化新名片】
什么是地方志(又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史书。方志的起源很早,《山海经》、《禹贡》这两部书籍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写成的,可以视为中国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地方志。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自2017年10月召开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五年来,学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2018年,助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上海市地方志研究发展中心,开创省级史志机构与高校合作模式的先河。五年来,上海市地方史志学助推国家二轮修志,有力地助推了上海史志文化的繁荣发展。据悉,上海二轮修志于2010年启动,全面记录了1978年以来上海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完整展现上海的改革开放史。学会50多家会员单位、近百位理事,300多名会员是上海二轮修志的主力军,在二轮志书编写的规划、编纂、评审、出版、宣传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上海二轮志书共218部,约3.2亿字,已于2022年6月全部出版发行。
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表示,学会搭建高端学术平台,助力编修文化工程,开展史志研讨活动,开发上海地情资源,传播推广史志文化,这些积极、有效和富有成果的探索,加强了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理论建设、地方志工作交流平台建设和地方志大格局的社会化建设。
“史志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是母体文化。”新当选会长王依群表示,近年来,学会深入发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发掘和弘扬方孝孺思想。明年是方孝孺诞生666周年,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将向海内外名家邀约书写方孝孺格言警句,建造“方孝孺碑林”,打造传统文化的新地标。以上海方孝孺纪念馆为中心方圆约2平方公里地块,将助力打造成临港新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成为上海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以史洞见未来】
研讨会上,著名史学家熊月之以《史志同源,各有侧重》为题,就大家普遍关心的史与志关系问题作了精辟阐述。“地方史研究无法离开地方志,地方志编撰也每每含有历史学的视域。”熊月之建议,尽可能扩充《上海通》网站的内容,建议将民国以前(包含民国)的地方志,包括府志、县志、镇志,还有各种小志,还有新出版的新志书,都放到网上,方便查阅。其次,上海有很多碑刻资料,也期盼能尽快上网;在名人专志方面,上海已经有十分好的研究基础,有条件尽快做出来。
著名海派画家陈家泠提出,海派艺术发展首先要古为今用,解决创造性、时代性的问题;其次,洋为中用、要以中为主,不要以洋为主,从而体现民族性。我们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文艺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创造性,更要有民族性,这样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巴兆祥介绍,近年来,各省区县地方志机构、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了对方志学学科的建设,对加强地方志人才建设奠定了基础。据悉,第三轮修志会逐步展开,目前上海崇明区、绍兴越城区、柳州市等已开始启东第三轮志书编纂。他认为,第三轮志书到底如何编,采用什么模式,应是未来学术研究重点。
其实,地方志的内容包含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疾病史”。在研讨会上,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新任学会常务理事张文宏介绍了人类史上的传染病与控制等相关历史,他表示,在国家有效防控策略下,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很低,但改变不了病毒变异带来的极快传播速度。下一阶段,该如何走出疫情?他认为,一方面通过疫苗,新冠疫苗的注射加强接种,特别是序贯疫苗接种,可为我们最终走出疫情提供非常好的保护,尤其是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另一方面,加强抗微生物药物研发,特别要继续深化抗疫国际合作,提升疫苗、药物、诊疗手段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为经济复苏营造良好环境。
当天,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海派建筑研究会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