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轶杉第一次走进位于湖南路11号的1984书店(1984bookstore)时,她的第一反应是:这要怎么改?
蒋轶杉是一名“95后”室内设计师,今年7月,她报名参与了小红书发起的“街巷小店帮扶计划”,和另一位设计师为1984书店制定微更新与微改造方案。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有着“上海初代网红书店”名号的空间,但并不卖书,在湖南路上经营了12年,从豆瓣火到小红书,店主欧阳也是一位“95后”。
面对这样一个深藏于上海衡复风貌区老洋房里的小店,如何花最小力气完成最关键改造,让街边小店能在城市发展中延续,互联网平台发起的这场“小店帮扶计划”,带来了不少关于线下实体店的思考。
改造老洋房庭院
6月初,欧阳回到湖南路的店里,发现原本边界清晰的院子已长满植物,快要跟一墙之隔的老小区融为一体,清理院子用了他大半个月时间。在此期间,小红书找到他,提出愿意出资并招募设计师,为书店进行微改造,这让欧阳有些欣喜。
1984书店所在的湖南路,一头连接武康路,另一头连着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就矗立在街角。除了绝佳的地理位置,书店本身也散发着轻松和惬意。店里除了占据好几面墙的落地书架,还能看到不少老百姓家里的老物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念品。
当蒋轶杉第一次踏进店里时,设计师的敏锐嗅觉让她立刻发现,这个空间“很有个性”,这也让改造设计变得有些左右为难。“改多了,会破坏小店原有的调性;改少了,又不能实现空间利用率和使用功能的提升。”更大的挑战来自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限制,改造不能动建筑内部结构,外墙上的一砖一瓦、院子里的古树都不能随意改动。
欧阳与两位设计师最终把改造聚焦在面积约100平方米的院子,核心诉求就是提升空间利用率。院子自带一个破旧的西式浴缸,那就收拾干净种上高低错落的仙人掌;老洋房绿化多了蚊虫就多,那就减少草坪植被,改用盆景盆栽;院内的桌椅原先都随性摆放,现在沿着围墙摆放一圈,空出中间的区域开阔视野;多余的椅子也没丢弃,挂到墙上就是现成的装饰品。此外,院子靠墙还新增了一排白色台阶,既能当成座位,也与墙上的涂鸦呼应,成为小店新的打卡点。小店的标识系统也进行了微更新,蒋轶杉觉得,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再次来到这里。
流量不等于收入
“你觉得这里是书店、咖啡店,或者是歇脚、放空的地方都可以,对我来说,这里就是我的书房。”欧阳说。店里近70%的出版物都是他的个人收藏,还有30%多的图书来自客人的捐赠。所有书都只看不卖,一些熟客经常点一杯咖啡,在店里一坐就是半天,挑一本书看,或者单纯地发呆。
这让店里的新老客人占比达到泾渭分明的2:8。熟客中,有六七成是设计师、作家、导演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新客人则大多通过小红书、抖音等互联网平台慕名而来。选景、拍照、打卡,一套流程下来,在店里逗留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络绎不绝的打卡人群,会让小店的生意有明显改善吗?在欧阳看来,到店里打卡的博主、短视频创作者们,提升的主要是他们自身的曝光量,并且他们大多只去一家店一次,并非小店真正的目标客群。即便到了店里,也不一定产生消费,所以流量不等于收入。相反有时候,一些来打卡的人会影响到店里“真正”的客人。这其实是不少小店面临的共性问题:打卡的人群带来了流量与声量,但同时也带来喧嚣。
2020年因为疫情,1984书店一度坚持不下去,曾到过店里的演员姚晨转发了相关微博,瞬间为书店带来热度,欧阳形容“店里的门槛差点要被踏破”。演员胡歌也曾在院子里拍摄广告,被粉丝得知后,迅速引来诸多人围观。互联网引流也好,明星效应也罢,欧阳认为并非“什么好什么就适合自己”,能承受多大的流量,每家店要知道自己的度在哪里。
小店能承载更多
“小红书7月找到我的时候,其实我有过关店的打算。”欧阳说。房租、维护成本、投入精力,还有疫情影响,都让小店的生存面临不确定性。欧阳算了一笔账:只有每天的营业额超过2000元,一年下来才能保持店里的收支平衡,这还是建立在没有额外雇佣咖啡师的前提下。除了开业前三年稍有盈利,之后1984书店几乎没怎么赚过钱,时常需要欧阳用其他收益来贴补。
为什么坚持?这是小红书此次在上海改造的5家街边小店都面临的问题。无论是开在新天地附近的“宝宝文具”、延庆路上坚守37年的面馆“随意饮食”,还是不卖书的1984书店,城市需要这样温暖的空间来延续人们各自的情怀与记忆。
蒋轶杉报名参与“街巷小店帮扶计划”,也代表了当下一批年轻人的想法。参与1984书店的改造后,她脑海中已经有了一张城市街边小店的改造流程图:第一步先观察,找出小店空间和运营上的问题并解决;第二步,优化空间,防止顾客对多年没有更新的老店产生视觉疲劳;第三步是创意升华,为小店增添既有创意又实用的新功能。为此,两位设计师为这场空间改造设定主题,名为“1984书店的一万种可能”,希望通过院落空间与标识系统的改善,为小店争取到更多举办活动、场地租用等方面的机会,支撑起店铺的经营收益。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小店所能承载的功能与影响也在同步提升。新品首发、展览首展、新店首开,都越来越青睐梧桐树下的老洋房和历史街区。
坚持在城市街边巷口发光发热的小店,记录下了市民生活与城市发展的变迁。帮助这些小店更好地生存,现在发力并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