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AI资讯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29 00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随着全面放开一个多月过去了,多地感染率不低于50%,多地通报:新冠感染高峰已过,北上广感染接近尾声。重庆、四川、海南等地陆续发布的新冠感染调查数据均显示,感染整体高峰已过,日均新增逐渐回落。在大城市,多数已经感染高峰已过,有的接近感染末尾。

12月31日,上海陈赛娟院士团队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团队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此轮奥密克戎疫情感染人数于2023年元旦前后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接近末尾。

据1月3日,重庆市发布会消息,目前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日接诊人数已从最高点4.9万人左右回落至7000多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接诊人数也从最高点3万人左右回落至一天3000多人。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从多个城市的数据来看,感染高峰是过了,但重症高峰还没过。医务人员鏖战月余,面对“感染减员”与“重症激增”的双重夹击之下,医院不得不加快轮转、扩充ICU病床、调取其他科室人员支援ICU。许多医院纷纷取消元旦休假,在2023年的第一天,医务人员仍坚守在岗位。

一边是人们疯狂的跨年狂欢,另一边是医护人员在迎战重症高峰!重症高峰来袭,压力之下医务人员还能扛得住吗?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从北京各医院情况来看,感染高峰过后,发热门诊就诊量在下降,但急诊并未看到明显的下降趋势,前来就诊的多是老年人,留院观察、抢救的重症病人数量还在攀升。医护人员明显感觉到,此刻的他们正在经历“重症高峰”。

一家医院的急诊科主任,正在遭遇从业20多年来最艰难的时刻。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日常的100余位患者,涨到四五百位,最多时640位,相当于是六倍了,在急诊就诊量不断打破纪录的时候,120的救护车也频繁地出现在急诊楼前。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急诊科的一位主任说,现在急诊的工作量已经比ICU大多了。将近40个危重患者,上的呼吸机十七八台,医生已经分身乏术,每一个人都在搏命重症高峰!

原来的急诊科只要1个诊室就可以了,但是如今需要加开到3个,即使是这样的状态下,每天每个医生还是要接诊100多位病人,根本忙不过来。有时候病患排队等候的超过100人,经常需要排队四五个小时才能看见到医生,甚至因排队时间过久发生吵闹的事情。

是啊,放开之后第一波大规模的冲击,已经远远超出许多人的预期。比如更早经历感染潮的河北某地,虽然感染高峰的那天已经过去20多天,但老年重症病人陆续增加的压力仍不能缓解。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随着疫情的发展,救治的压力开始从发热门诊向急诊和重症救治的科室传导。急诊的压力显现,马上就是一系列连锁反应,最近大家看到的120需求大增,重症的床位、住院的床位,比如大家说一床难求。

是的,现在只要我们去一下医院就知道了,最近一两个月全国医院都一样,急诊科那楼道里床位座位输液的,太夸张了,放开疫情之后,大多数医院都没有准备好,医护人员更是疲于奔命。

在不少医院,都出现了感染高峰过后的大量老人涌向医院现象,他们多数是在感染新冠后引起基础疾病加重,或出现肺炎,这种情况下不少老人是需要住院治疗的。

这意味着医护人员还要迎下这一波重症病人涌入医院,而重症床位资源接近临界值的局面。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负责北京两家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的童朝晖说,北京定点医院目前收治的感染者中,重症、危重症占比为3%至4%。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平均来算,即10万人人中拥有12.8张,显然,这个比例远远低于3%。

由于基本盘过大,北京的人口有两千多万,即使是以3%来计算,这一数值高达六十万人以上!相对来说,北京是医疗资源和医疗基础比较好的地方,目前尚且如此,其他地方较差的城市该如何面对呢?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华西医院迎战重症高峰,就诊量攀升!急诊科首当其冲。

在四川有这么一个共识:别个医院是治病的,但华西是救命的,小病小痛就不要去华西医院了,把它留给更需要的人。

华西急诊科堪称重症抢救天团,这些冲锋在重症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大多数以90后为主,他们当中80%被感染,大部分稍微恢复就重返岗位,因为人手实在不够。在平时,每天诊治300多例病人,但这波重症高峰期间,每天需要诊治的病人多大800例左右,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诊1000多例,比平时翻了3倍还多。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是70多岁的老人!压力可想而知。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西南医院也全力迎战重症高峰,呼吸重症科医护返岗率达99%。

这是位于重庆的一所大学的附属西南医院。有人了解到,元旦小长假期间,急诊医学科共接诊急诊患者1000余人,其中急危重症患者近百人,比例接近了10%。绝大部分为阳性、高龄患者,伴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救治难度极大。数据显示,接下来的两到三周,他们医院还将迎来感染患者的救治高峰,这对已接近极限状态的医护人员,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12月以来,这家医院的急诊科救治病人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从近一周的数据看,急诊医学科平均每天接诊患者600余人次,抢救危重患者70余人次,120出诊10余台次,远高于往年同期。更重要的方面在于,这些患者除了年纪较大,并伴有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等基础性疾病外,大多都是新冠阳性患者、老年重症患者,一半以上需要使用呼吸机,增大了救治的难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近一周来,急诊量和发热门诊量陡增。目前,同济医院三院区急诊科和发热门诊日均接诊人数2200人次,日均抢救210人,原有的重症ICU床位持续满负荷运转。更加严重的是,12月30日这一天,同济医院在院病毒性肺炎患者中,重症、危重症占比92.32%,这家医院已经是武汉市重症、危重症病毒肺炎住院人数最多的医疗机构。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整体来看,医护人员真的非常辛苦,大部分人都觉得非常累,尤其是感染了新冠之后,只要症状有所缓解,转阴后就要立刻返岗了,有较强的疲劳感。

一位医生回忆说,当时自己发烧38度多,自我感觉还能扛一下,感染已经快三周了,仍有咳嗽、咳痰的症状,因为他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一想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其他人可以托付,所以就没有休息。而且很多同事中很多都是这样,自己为何不能扛下去呢,只要症状不明显,大家都带病坚持工作,尽量保证正常运转。

卫健委的焦雅辉说,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从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重症高峰期陆续到来,医护人员拼命救治的时候,一部分人却忙着赚大钱,防疫物资、药物、床位、医疗设备出现供不应求。在这样危难之际,善变的商人嗅出了不少商机!于是他们就开始了毫无底线的操作,从囤口罩到囤药物,从退烧药到抗原,再到到血氧仪等,本来这些都是用于救命的东西,他们却用来赚取大把的利润!

看到这种场景,我们不禁要问,医护人员也好,病人也好,还要熬多久才能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

一家二级医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目前还看不到下降的苗头。”,她原来低估了这场战斗,以为只需一个月就可以结束,但现状超出了她的意料,医院持续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现状她也不确定要战斗到何时。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卫健委的焦雅辉说:急性传染病还是有它的规律,在急性感染的高峰以后,都是第一周到第二周是最艰难的。现在其实不同的城市正在经历急诊和重症的高峰,可能是我们最困难的时期。

另外,她还讲到一点,病毒传播一定有它的传播系数,传播到一定程度了,病毒总会越来越弱,我们通俗讲就是说传不动了,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的话,这个困难一定会过去的。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10个小时,38个入院,病危与病重,太多的谈话,太多的遗憾和抱歉,我们已经尽全力,只有一句话,感谢今天上班的所有医护。”每每看到这样的话语,总会令人感动。

因为总有些人在负重前行,才能让大部分人的岁月静好,真的感谢医护工作者,我们感染了,可以在家休息,可他们不能,也不是一定不能,而是看到有这么多病人,让这么多人看不了病,他们实在不忍于心,特别是那些需要他们的老年人和重症病人。

致敬疫情下的白衣天使们你们辛苦了,希望大家都平安!

乐观派应该冷静!第一波虽然过去,但医护却在全员搏命重症高峰

此外,上海最新明确,出现这些症状可判断为重型!可能比你认为的要低很多:

成人方面,只要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可判断为重型患者:

1、出现气促,RR≥30次/分;

2、在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3、动脉血氧分压(PaO2)/ 吸氧浓度(FiO2)≤300 mmHg;

4、肺部影像学检查显示24~48 h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

在儿童方面,只要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是重型患者:

1、超高热或持续高热超过3天;

2、出现气促;

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

4、有辅助呼吸现象;

5、出现嗜睡、惊厥;

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具体可查询这篇文章《上海最新明确:出现这些症状可判断为重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