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树上满分作文原文注解(生活在树上原文)(生活在树上满分作文作者是谁)

资讯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54 0 0
生活在树上满分作文原文注解(生活在树上原文)(生活在树上满分作文作者是谁)

如何评价浙江2020高考作文《住在树上》?

浙江省2020高考作文全是范文。

《住在树上》的原文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所说的“一切实践传统都被瓦解了”为目标。源于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参考意义。但面对看似无限的未来空,我觉得与其过早死去,不如按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活着。

我们热情的灵魂天生具有超越的追求,不屑于古老坐标的束缚,钟情于别处的芬芳。但是,当这种期待流入对过去观念的不假思索的批判,甚至走向虚无和达达主义,就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和错位,永远无法用逾越规则来辩解。而即使我们有了详细的蓝图,我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们已经在潮流的顶端下了锚。

“我的生活故事总是嵌入在那些故事中,从中我获得了自己的身份认同。”麦金太尔的话一针见血。人的社会性是消除不了的,我们要因为风一直往高处走。暂且把社会和家庭看做一个有着细细山脊的象征性物体,部分原因是我们还缺乏经验来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远远凌驾于知识分子的傲慢之上。

在争取人生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是在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中动态塑造的过程。而我们的基本素材就是对不同生活方式和角色的认知和认同。住在树上的柯西莫,给强盗送书,兴修水利,维护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坚实而实际的。如果我们借用过去韦伯的话来“附魔”不断膨胀的自我,那么我们可能在失去期望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看,自我是狭隘和过时的。但我们应该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性和其叛逃到批判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和孩子之前省略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其“永恒的重复”就不能成立。更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念西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把自己16年的地下生活沦为桥段素材,我们也没有资格斥之为媚俗。

毕竟蓝图上的差距只是观念上的差异,实践领域的差异未必明确。比如,当我们追求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在途中就踏入了权力之玉。这是伴随着期望的消失还是期望的实现?当我们塑造我们的生活时,生活也塑造了我们。你不能否认原生家庭性和社会性,也要承认你的画面是轻佻扭曲的,不如先放下经验再说文字。用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去欣赏切斯瓦夫·米沃什的《海与帆》,遵从维特根斯坦的话,对不可言说的保持沉默。

《树》中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个体的超越性,保持了“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直而不拘泥的一维形象。这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住在树上——永远爱着大地——升上天空空。

这篇满分作文引起了很大争议。下面是我在知乎的回答。

作为一个自认为文笔在水准之上的职业写手,我只能说我认识这篇完美作文中99%的单词,而那些不敢发音的单词,大概能从整句的上下文和生僻字的结构偏旁猜出意思,但是放在一起,我就不懂了。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

首先,考生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一些生僻字,比如

剪箭,剪出来,剪,剪,直着剪…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统计,说汉字有几万个,但是真正能用在今天生活中的绝对不超过五千个。在这些词中,只有2000个左右的汉字出现频率很高,可以用于遣词造句和修饰文章。

我查了一下。《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有3500个汉字。这里已经有很多非汉语言专业人士和严肃文学从业者之外的普通人认不出来的字了。

再者,使用频率最高、有固定意义、成为中国各界人士常识的汉字只有300个。

据说除去非汉语言专业的从业者和学习者,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平均能认识的汉字不超过1500个,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中国人能认识的汉字不超过3000个。

最后,要强调“会”汉字的定义。所谓认知,就是认识和认可。我们看到一个汉字,一定要会发音,会造字,会造句,会听写,知道具体的意思,这就叫认知。

按照这个标准,我上面说的数据可能又要打折扣了。

先说说这篇作文中提到或引用的外国名人:海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韦伯、维特根斯坦、切斯拉夫·米沃什。

如果我不是西方文学的深度爱好者,西方哲学的深度研究者,恐怕对这些名字不会有什么标签印象。

如果不查百度,我只知道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卡尔维诺印象中是作家,其他的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

(百度后来证实了,我的印象没错)

一个高中生写这种老套、晦涩、不知所云、无望的文章,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

毕竟他只是一个18岁的考生。以后有大把的机会让他吃亏,碰壁,直到装X=死。

真正可怕的是,这种作文居然给了满分…

这是什么意思?说明中国的文学基础在根上是附体的!

文字存在的意义就是表达,最准确的表达。

相反,这篇满分作文(简称满文)却做了最含糊的概括。

满文本身和满文作者本人都没有错。他有他的想法和他的考试技巧。错在阅卷的老师。

让我想起了高考前的一些很不愉快的事情。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写高分作文时的一些价值观、技巧植入、选题,每一个都值得嗤之以鼻。

这就是中国高考的现状。几十年来一直如此。

用不自由的想法来表达自由的方向,就是向枷锁学习。

————————————

现在整理我在知乎上写的上述回答,不禁又想起了伟大的苏东坡。在《认识苏》系列文章中,我专门详细介绍了苏轼年轻时的《高考作文》和《刑忠论》。

(个人文集《认识苏联》中高考作文写空历史的二年级青年详查)

以苏轼当时出众的才华,也不得不装X,但这种完美的构图,语气却强了许多倍。

时势造就英雄,因为有像欧贡这样赏识杰出才华和智慧的文学领袖,才会培养和孕育出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

正是因为高考这种满分作文的阅卷老师的文学知识,中国文学才会每况愈下。

一篇高考满分的作文,体现了时代对文学的不尊重,文学对时代的不尊重。

如果是的话。

感谢收看,再见。

没有犀牛的回答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