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AI资讯1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25 00

文|融溪

现在开新能源车,最怕的是什么?

续航焦虑还是补能拉胯?

现在能跑600公里以上的电车不在少数,基本和燃油车续航相当,一些插电混动车,甚至把门槛提到了1000公里。而800V平台也可以让充电速度起飞,充电几分钟就能跑百十公里,如果用换电,补能就更快了。

那“折旧费和维修成本高”呢?

一体压铸节省了企业成本,却也提高了维修费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采用这一技术,规模达到一定量级后,摊薄成本势在必行。

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巨大的变化是一切都在网联化。你的身份信息、行车轨迹、车辆状态,都会被神秘的车联网记录在案。更可怕的,是车里默默看着你的摄像头。

一旦你在车内的状态被曝光,轻则隐私泄露,严重直接社死…

所以在网联化浪潮的赋能之下,汽车安全的概念不断外延,开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硬件和软件)才是最重要的事。

智能网联的“原罪”

电影《窃听风云》有句台词,每个人的手机都是一部窃听器,不管你开不开机,都能被窃听。吴彦祖就是利用GSM阻截器,输入对方手机号轻松窃听。

而某些手机App,总会精准“猜到”你的喜好,并在首页贴心为你推送相关内容,随手拍下的照片,手机也会做好分类,在恰当的时机为你呈现。

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手机记录,这些智能设备,比你自己还要懂你。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开始智能网联化,汽车成了“安上轮子飞驰的智能手机”,收录个人隐私的方式也让人防不胜防。

车内摄像头,随时随地拍摄你的状态,开车时、停车后,甚至在车内休息的时候,都有双“眼睛”在注视你。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而且和携带手机不同,在车内这个密闭空间,人们的动作和谈话更加隐私。

这也导致在智能网联时代,即便是坐在车里,也会像裸奔。

担心并不是多余的,现在车企泄露用户隐私的案例不在少数。

比如此前就有车企曝出,员工会私下分享车内的监控视频,包括视频和图片资料,流出的视频甚至还包括一些非常隐私的画面。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这些流传出来视频,会供车企员工内部消遣,甚至还会被制成表情包。

除了车企内部员工,其它车主同样有可能读取到你车内的画面。

去年,一名车主称,自己的车辆会远程连接到其它用户的车,从而实现远程开启影像功能。

他甚至还现场演示了一番,在视频中试图连接六百公里以外的同品牌汽车,最终显示连接成功,还看到了对方车辆行车记录仪的内容。

其实车内摄像头会涉及个人隐私,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人们对车企这种行为也是深恶痛绝。

但问题是随着智能网联的大规模落地,车内摄像头只增不减,现如今已经成为标配了,没有摄像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智能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他们安装摄像头的目的也很简单,原因无非是几种,比如DMS驾驶员监测辅助(Driving Monitor System)、防止疲劳驾驶、车内娱乐拍照等等。

事实上,这些摄像头确实会帮到我们,当长时间开车时,车辆会通过摄像头检测,提醒我们打起精神,防止分心,停车后还会充当车内守卫。

所以尴尬之处在于,我们一边在享受摄像头带来的便利时,一边为在让渡自己的隐私而忐忑不安。

即要便利又要隐私怎么办?

最好的情况是,我们既要便利,也不想牺牲自己的隐私。

那车内摄像头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什么?能否关闭?如何关闭?

我们对不同品牌的车型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比亚迪想了一系列办法——

从软件到硬件,再到物理闭合方式,多重防护模式,可以让用户在车内的安全感拉满。

一个非常细节的体现,就是比亚迪国内在售配有摄像头的车型中,摄像头均配备有摄像头盖板。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车内摄像头关闭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可以后台设置等,但这种软件开合很容易被破解,不少车主的车内画面,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的。

而摄像头加装盖板,直接打消了用户对隐私泄露的忧虑,想用的时候打开,不想用的时候就盖上,实用且有效。

这种软硬件的多重防护,也很好为其它车企打了个样。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其实一个小挡板,只是比亚迪纵深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这套信息安全防御体系,包含车端到云端多个维度,可以全方面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及驾驶安全。

更重要的,它还让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做到可知、可感、可控。

接下来我们逐步拆解。

可知,即在产品设计和开发层面,比亚迪的手机APP和车机系统,都会向用户提供隐私声明,把个人数据的处理和权限,交由车主自己决定,并为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权益查询的便捷渠道。

可感,则是通过物理的方式,让用户知道自己的信息正在被保护,比如刚才说的挡板。

可控,则是比亚迪开发的应用和系统,均采用安全策略防止自启动,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自主控制的产品方案。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比亚迪还通过持续高强度安全攻防测试方式,提升自身能力及产品的安全防护,曾在第二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挑战赛中获得金奖。

比亚迪表示,正接受监管机构监督,也在积极主动开展各项数据安全与合规的认证工作。目前,比亚迪已获得R155(CSMS)、R156(SUMS)体系认证等安全认证,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

比亚迪戴好“安全帽”

比亚迪的一系列组合拳下来,意味着隐私与便利并非零和博弈。

智能汽车获取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服务,并且用户欣然接受,这个流程非常合理,也不存在信息泄露。

如果是在用户未授权的情况下,才会涉及到隐私泄露。

但问题在于,有些用户为了达到一定的便利,会心甘情愿让渡自己的隐私。

智能网联汽车的隐私“原罪”,比亚迪是如何解决的?

美国杀毒软件产品商诺顿LifeLock曾做过一个调查,称85%的中国消费者比以往更加警惕隐私安全,在中国,有91%的消费者称担心自己隐私泄露,但也有62%的人,愿意牺牲一定的隐私来换取便利。

智能网联时代已经不可逆,当汽车开始数据化,每位车主都不能独善其身。几乎所有人都试图在便利和隐私间达到平衡,但没有人可以确定,两者的红线究竟在哪儿。

比亚迪的可知、可感、可控安全防御系统,给其它车企提供了一个范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车主不再有心理负担,心安理得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