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抗日(穿越抗日系统小说)

资讯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62 0 0

阅读提示:1999年4月27日,《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这个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农家的中国著名音乐家,他的名字第一次被中国音乐界所知道是在1934年。那一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第一个叩开了中国钢琴曲通向世界乐坛的大门。抗日战争期间,贺绿汀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各战区宣传抗日,并创作了不朽的抗战名曲《游击队歌》,以及《全面抗战》《弟兄们拉起手来》《上战场》《保家乡》等鼓舞军民斗志的歌曲。1943年,贺绿汀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当教师。《前进,人民的解放军》《新中国的青年》《新民主进行曲》等音乐作品,是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创作的。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一直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职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音乐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穿越抗战烽火的《游击队歌》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2015年7月7日新华网的一则消息,让贺绿汀和他创作的《游击队歌》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当天,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游击队歌》谱写历程为背景,反映以贺绿汀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创作抗战歌曲,用特有的方式激励全国人民投身抗战洪流的电影——《穿越硝烟的歌声》制作完成,将于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夕与观众见面。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01

一盏小油灯下写出《游击队歌》

诗言志,歌抒情。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暴风骤雨的1937年,淞沪抗战之后,身居上海的进步文艺工作者,纷纷组织抗日救亡演剧队,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以文艺演唱的形式进行抗日宣传,抨击侵略者的暴行。

那时,34岁的贺绿汀参加了由宋之的、崔嵬等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第一队,从武汉、开封、洛阳一直演到西安,深受群众欢迎。他们走一站、演一站,不分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也不分工厂、学校,全力以赴鼓动全民抗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演剧队一到西安,便向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提出上前线演出的要求。在八路军办事处的支持下,演剧队于年末到达八路军总部驻地山西临汾。

在为前方将士首场演出前,贺绿汀却意外地发现这个部队的参谋处长竟是当年广州暴动的大胡子营长李云鹏。战友相见,分外热情。李云鹏拉着贺绿汀的手激动地说:“当年你写过暴动歌,今天你是不是该写个更好的抗日歌呀!”“好啊!”贺绿汀满口答应。

贺绿汀虽然参加过广州暴动,对战场情形较为熟悉,但对八路军战士打游击战的情况却有些陌生,一时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

一次,贺绿汀和战友们访问八路军新成立的炮兵团,看到那一门门崭新的大炮,惊喜不已,“咱们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一门大炮。这些大炮,一部分是缴获日本鬼子的,另一部分是阎锡山南逃时丢弃的。”这个团的干部告诉贺绿汀,这是战利品。

望着一门门大炮,“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样铿锵有力的词句,一下子从贺绿汀的大脑中跳了出来。

说来也巧,贺绿汀到八路军总部没多久,时任国民革命军18集团军少将参谋处长兼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的彭雪枫,刚好来到学兵队做关于游击战术的报告。贺绿汀得到消息后,立即慕名前往听讲。彭雪枫那绘声绘色的演讲将贺绿汀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游击世界:密林里、高岗上;青纱帐、绿水旁……到处都是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战场。

由此,他认识到: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

一天傍晚,演剧队又得到一个消息:第二天将有一批将士要开赴抗日前线。他们觉得,应该创作一首新歌,为将士们壮行。于是,塞克、丁里、崔嵬、贺绿汀4个搞艺术创作的人聚在一起,讨论立意。在一个老乡家的冰窖似的煤仓里,站的站,蹲的蹲,抽烟的抽烟,喝茶的喝茶,他们拉开创作的架势。“将士们开赴前线,当然主要是到敌后开展游击战。”因此,大家认为创作一首反映游击战的歌曲比较合适。立意确定之后,4个人你一句我一联地凑起了歌词。这些人本是文艺创作的高手,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还曾亲自参加过游击战,所以,《游击队歌》的歌词,不一会儿就凑出了个雏型。

这当中,贺绿汀是其中唯一的作曲家,自然,歌词定稿和谱曲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时间紧迫,贺绿汀连夜挑灯奋战。

“当时我和贺绿汀住一间屋子,虽然是初冬,可山西已经很冷了,我俩同睡一个炕。有一天我进城办事,晚上赶不回来留在城里过夜。第二天一早回村,我一进屋,老贺立刻兴奋地告诉我,昨晚他写好了一首《游击队歌》!”北京人艺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人艺副院长的欧阳山尊生前曾多次谈到贺绿汀写歌那档子事儿。

作家刘白羽的回忆录也提到:1937年冬的一个晚上,他和贺绿汀住在一个屋子里,睡在一个炕上,看着贺绿汀披着一件黄呢子大衣,在炕桌上的小油灯下忙着写歌,弄得他一夜都没睡好觉,几次醒来,都看见贺绿汀在埋头谱写。

就这样,1937年12月,在临汾市尧都区刘村一个冰冷的煤仓里,就着油灯微弱的光芒,贺绿汀一夜之间连词带曲谱就了这首不朽的抗战名曲——《游击队歌》。

02

飞越前方敌后的《游击队歌》

穿越抗日(穿越抗日系统小说)

第二天早上,当贺绿汀写下最后一个音符时,东方红日已露出了笑脸。他走出屋子,径直奔向出早操的学员们身边,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挥动双臂,热情洋溢地给大家教唱起自己刚刚完成的歌曲——《游击队歌》。

这天午后,演剧一队的队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唱着还不成熟的《游击队歌》,夹道欢送战士们踏上征途。

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洪洞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坚持华北抗战的方针与计划。会议期间,贺绿汀指挥演剧一队的全体队员们为与会代表演唱了这首《游击队歌》。

其时,演剧队没有什么乐器,欧阳山尊吹着响亮的口哨充当伴奏乐器。贺绿汀有力地挥动双臂打着拍子,全体演剧队员和着拍子满怀激情地齐声高唱。这也是《游击队歌》诞生后,首次以合唱形式演出的情景。

由于这首歌准确地刻画出我游击健儿神出鬼没、灵活机动的英雄形象,把将士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突显了八路军游击战术的特点,尤其是“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两句与会议的主题还十分贴近,因此博得与会的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一致好评,认为时下部队正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

自打《游击队歌》在这次会议唱响后,许多部队专门派人骑马奔赴几十里山路赶来抄谱子。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还特地将这首歌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了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并说“战士需要这样的歌”。在以后的战争岁月中,他一有空闲,就翻出这首歌,戴上眼镜,像一个“粉丝”歌迷一样反复吟唱,陶醉其中。

与此同时,在平型关打了胜仗的685团来临汾休整期间,团长杨得志还急切地把演剧队邀请到部队,一个营、一个连地教唱这首歌,并对指战员们说:“大家唱会了这首歌就出发。”

于是,演剧队的队员们马不停蹄地从一个连队转到另一个连队教战士们唱这首歌。部队出发那天,正遇上漫天飞雪,战士们高唱着“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精神抖擞地开赴新的战场。

转眼间,到了1938年夏天,贺绿汀又将其改编为四部混声合唱曲,并于1938年5月在抗战刊物上发表。随后,《游击队歌》像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山西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甚至在国民党占领区,人们也常常听到这首歌。文献记载,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常常在行军途中哼唱;美国友人卡尔逊不仅自已爱唱,还在他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多次提到这首歌,并大段引用了歌词。

为什么《游击队歌》能快速传播?其主要因素是,歌曲融入了作曲家对抗日将士的真挚情感,对敌军的愤怒与藐视,对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创作上,贺绿汀做了精心的构思与安排:先将节奏写出来,然后按节奏谱写旋律,再依曲填词。其旋律部分来自于《英国掷弹兵进行曲》,富有弹性的小军鼓节奏,轻快活泼的小乐句,唱起来琅琅上口,适合部队行进时边走边唱,富有情感味道。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在《我的起跑线》一文中曾经这样描述:“大音乐家贺绿汀,他刚创作出来《游击队歌》不久,就亲自到我们四队来教唱。我还记得,当时他身披一件平型关战役时的战利品日军的黄呢子大衣,风度潇洒地一面打着拍子,一面轻轻地吹着口哨儿。”

抗战时期,随营学校共分7个大队,4大队的学员基本上是来自东北以及上海的大学生,就住在校部——洪洞县白石村温家大院。

1943年,贺绿汀带着《游击队歌》的原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举行的文艺晚会上,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并非常高兴地赞扬他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03

《游击队歌》手稿背后的秘密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不断延伸,《游击队歌》再度唱响于文艺晚会、校园以及公共场所。

2015年7月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记者在位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里(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惊奇地发现,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游击队歌》手稿上写的不止是一首歌。

那薄薄两页手稿纸已泛黄并有水渍、墨痕,骑马钉留下的残洞、锈迹透出了历史的沧桑感。五线谱中的歌词用钢笔写成,字迹有些潦草,涂改却清晰可辨。

出乎意料的是,手稿正反两面写了3首歌曲:《炮兵团之歌》《游击队歌》《致日本兄弟歌》,就连大家熟悉的《游击队歌》歌词也跟现在传唱的有所不同,多出一段歌词。被岁月湮没的第二段歌词虽然从来没有听过,却同样激荡着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哪怕敌人的枪炮狠,找不到我们的人和影。让敌人横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越扩张。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看那最后的胜利日,世界的和平现曙光!”

另外《炮兵团之歌》和《游击队歌》写在同一页纸上,右下角写着“最前线最前线”六个字。手稿的另一面,竟然还写着一首日文歌曲《致日本兄弟歌》。据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致日本兄弟歌》是一位日本诗人写的一首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诗歌,贺绿汀把它谱成了曲,作为八路军对日宣传的武器,用日语来演唱,对日本士兵的精神有很大的瓦解作用。

讲解员说,这份手稿虽饱经硝烟战火的侵扰,却一直珍藏在贺绿汀身边。196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之际,贺绿汀看到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发出的《征集有关革命文物的通告》后,便把手稿作为纪念党的生日的礼物,郑重地捐献给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时下一些媒体和出版物常常把歌名《游击队歌》误说成《游击队之歌》,贺绿汀生前曾多次说这首歌名不带“之”字,原始歌曲手稿印证了这一说法。

2015年8月1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声中的抗战传奇”专刊将要印刷出版之际,贺绿汀的女儿、原上海电影乐团演奏家贺元元老人给记者发微信说,《游击队歌》的第二段歌词为何没有传唱开来?近几天她忽然想起想起父亲对她说过,第二段歌词中有“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的词语,当时有人提出这种说法不妥,“还是不唱为好,所以现在只唱第一段歌词。”

第二段歌词没有传唱开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众说纷纭。

很多人并不知道,国民党领导的部队也曾在敌后开展过游击战。文献资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与白崇禧之间的一份电报,其中明确披露了国民党计划学习游击战的意向。此外,国民党还正式创办过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抗日游击骨干三千余人,分派至敌后各大战场。在大洪山之战中,川军将领何葆恒就曾利用游击战术击溃过日军。这充分彰显了“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的歌词内涵。

更具戏剧性的则是,侵华日军也有关于游击战的描述。日本老兵斋藤邦雄在战后曾创作过一幅地道战漫画,颇能展现侵略者当时的窘态:子弹和手榴弹从地下飞出来,他们连游击队的人影都找不着,一帮人气急败坏又无计可施。据悉,在日本战争史丛书《一亿人的昭和史》中,曾专门刊登了十余种日军发现和研究过的中国地道模式,在一些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中,每每谈到游击战就心有余悸,这充分证实了游击战的确给予过日军沉重地打击。

04

抗战烽火催生众多“游击队歌”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在国家和民族万分危难之际,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英雄史诗。

新中国建立以后,《游击队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被列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推荐的演唱歌曲。在1964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根据《游击队歌》编排的《游击队舞》,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舞台上,以和声的形式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编排创作,其中的“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一句演绎出“哪怕那山——高——水又深”的和声效果,曲调拖长,旋律产生变化,使之更富有韵律和美感。

20世纪90年代初,《游击队歌》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这首歌是先写好曲调后填词的。我一开始就定下了明确的创作意图:要通过音乐的刻画,反映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贺绿汀生前回忆当年创作这首《游击队歌》的情景时也说:“在曲词的结合上,我把不重要的字或衬字全都摆在轻拍上,把重要的字摆在长音或强拍上,根据曲调的节奏变化与旋律线的进行来考虑每一句歌词的具体安排,使歌词与曲调进行完全吻合。这样,虽然每一句歌词的长短都不相同,但词与曲的起、迄、问、答完全一致,曲调充分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起来也琅琅上口。”

抗战时期,于汉口创刊的中共中央长江局主办的《新华日报》,1938年2月16日刊载了张向荣所作的《游击队之歌》。这是一首长诗,与1937年底由贺绿汀在山西临汾作词作曲的为军民广泛传唱的《游击队歌》歌词并不相同。但这首长诗也是优秀的抗战文艺作品,同样给赴汤蹈火走向抗日前线的广大军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原本,还有一首游击队歌曲也非常有名,那就是由先珂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游击军歌》,亦名《游击军》,创作于1938年。这首游击队歌也是合唱歌曲,也有着低沉、坚定而铿锵的曲调旋律。在它的歌词当中,“夺他的粮草大家用,抢他的军火要他的命”,与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里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

不只是贺绿汀、先珂、冼星海他们写过“游击队歌”,麦新是不是也写了首《游击队歌》?是的,创作《大刀进行曲》的麦新也曾写过一首《游击队歌》。2015年6月8日,“好歌印记”采风组在洪洞县白石村八路军纪念馆看到了这首歌。据介绍,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爆发后,麦新参加了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战地服务队,在共产党员钱亦石的带领下,辗转浙、赣、湘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写出了《游击队歌》《农民救国歌》《壮丁队歌》《保家乡》等抗战歌曲。

实际上,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战争期间,还产生过很多与《游击队歌》同名或者相似的游击队歌曲。

2005年9月,一部抗战声乐作品——《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8卷本)出版,它一共收录3621首抗战歌曲,是柳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阚培桐花了3年的时间,搜集、甄别、整理、汇编而成的。

据悉,前苏联内战时期的游击队歌曲——《跨过高山,越过平原》,又称《远东游击队歌》,也非常有名,二战时期,它在欧洲反法西斯的阵营里广为传唱,意大利抵抗运动以此来激励自己的斗志,捷克作家《绞刑架下的报告》一书的作者尤利乌斯•伏契克曾说过,这首歌一直为捷克反法西斯爱国者所钟爱。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也为中国听众所熟知。

2015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毕业歌》《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10首歌曲入选。而后,《游击队歌》和从各类经典抗战题材音乐作品中推选出的100首歌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结集出版。

参考文献:

1. 胡昌方:《彭雪枫的演讲 贺绿汀的<游击队歌>》,《解放军报》2014年4月23日。

2. 蔡高潮:《洪洞县革命斗争史大事记》2005年8月。

3. 刘叶波、金鹃飞:《贺绿汀电影歌曲<游击队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风格》,《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4. 刘斌:《<游击队歌>诞生在山西临汾》,《山西晚报》2011年05月17日。 

5. 史中兴:《贺绿汀传》,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5月版。

6. 贺元元:《贺绿汀获释回家追忆》,《中国音乐学》2003年4期。

7. 吴志仙:《贺绿汀音乐作品风格探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期

8. 贺逸秋:《我的父亲贺绿汀》,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版。

穿越抗日(穿越抗日系统小说)

9. 符本清:《贺绿汀和他的音乐作品》,《书屋》2011年5月。

(选自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声中的抗战传奇”专刊,赵乐撰稿,2018年8月26日修订于房山长阳镇)

05

《游击队歌》歌词、歌谱

第一段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第二段

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兄弟打起仗来真英勇,

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人和影。

让敌人乱冲撞,我们的阵地建在敌人侧后方,

敌人战线越延长,我们的队伍愈扩张。不分穷,不分富,

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

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

看最后胜利日,世界和平现曙光!

news980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