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虎
近日,德州市作协发布“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其中《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该文因取名与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我的区长父亲”作品名类似,引发部分网友嘲讽。随后,德州作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这个删除动作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这个事再次说明,面对舆论纷争,相关主体单位实事求是地澄清事实有多么重要,删除信息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火上浇油。德州作协将好事办成坏事,被网友结结实实上了一堂舆论应对课。如果只是抱持想象出来的恐惧,一味闪躲,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一错再错,这就是自寻烦恼了。
拿获奖征文来作谐音梗、开玩笑,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德州作协能开得起玩笑,稍加说明就能平息后来的波澜。因为作协不作声,许多没看过征文全文的网友就开始发挥,想当然地以为这篇征文是炫耀权力的,甚至会脑补出“歌颂父亲,暴露问题”的发展线索,网络舆论一下气就闹腾起来。
实际上,征文作者用散文笔触,追忆了自己父亲、一位老县长、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写的是真人真事,行文真挚,无论是当成文学作品,还是理解成替先辈作的小传记,都无可挑剔。它跟炫耀、跟滥用权力没有丝毫关系,谐音梗是不了解征文造成的,这是现实场景进入网络空间后很容易触发的现象。
问题恰恰在这个时候诞生了。以谐音梗来传播征文的消息扩散很快,这个舆情动向应该很快被当地知晓,但在处置这个舆情时,考验降临了。很遗憾的是,德州作协选择了那个最差的应对选择项,就是删除与隐匿,而不是说明与澄清。本来是为了消除舆情,却活生生把自己卷进了更大的舆情。
对于德州作协的删除动作,也有人持同情之理解,但在寻找“病症”时,却将责任推给玩梗的网友,呼吁要反思网络发言,珍视发言权利,要理性克制之类。老实说,这种议论方向并不可取,因为相较于网友附和谐音梗的传播效果,作协从舆论场“逃跑”才是更大的问题,这才是反思这件事的前提与起点。
作协当然是弱势机构,面对网络争议时愿意息事宁人,换取一时安稳。前阵子贾浅浅加入中国作协会员风波有类似表现,网上用来否定贾浅浅水平不行的几首诗,并非她的作品,可中国作协没有及时澄清,任由传言扩散。无论是中国作协还是德州作协,都在网络争议前有所躲闪,无助于止息纷争,还弄得一地鸡毛。
本来一个没有问题的文章,就因为作协逃避争议,毫无必要地删除了文章,造成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恶劣效果,才引发了二次传播。要是作协稍有勇气,稍作解释,稍微提示一下,让更多人看到这篇征文,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网友能有什么责任呢?看到征文的题目有意思,想到谐音梗,仅此而已;然而关键时刻,作协给网友奉送了一个删除“大礼包”,获奖篇目没了,文章链接也没了,整个被作协藏了起来。网友想要了解详情,还得费力费神去找。这哪是网友“滥用发言权”,网友分明遇到了“躲猫猫”,怪网友是没道理的。
换位思考来说,作协逃避争议自有其逻辑,那就是舆情压力导致应对动作变形。这种情况下再来复盘整个舆论过程,应该提醒德州作协多了解网络文化,汲取教训。事实上,只要自身行得正,完全可以直面问题,只要讨论充分,即便一时被冤枉,后续也能得到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