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莱维特想在上海建“虚拟全球实验室”,为年轻科学家提供独立研究可能

资讯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30 0 0
诺奖得主莱维特想在上海建“虚拟全球实验室”,为年轻科学家提供独立研究可能

诺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图为资料照片

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以及信息的高频交流,科技合作模式也在寻求变化。在今天举行的的2022上海科技节系列活动之首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主旨大会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讲述了他一个脑洞大开又颇有操作性的想法,他想在上海建一个虚拟全球实验室

即使在科技界,虚拟全球实验室(VGL)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旨在建立一个灵活的科研结构,让一些身处不同时区、不同位置、隶属不同研究所的研究员,通过该实验室进行合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全球多样性优势。它兼具线上和线下交流的优点,能尽可能扩大科研成果的全球影响力。

莱维特表示,他的这个想法来自自己的经历。比如今天的科技传播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他虽然以视频方式与大家见面,但其实人正在不远处的隔离酒店。这个视频是他的妻子帮忙拍摄的,这并不容易,但正是一个虚拟沟通的范例。

在莱维特的想法中,虚拟全球实验室有一个科研小组,这个小组可能由5人组成,其中包括一名行政助理和一名实验室经理。他们将以该小组为核心,在斯坦福大学建立另一个小组,也是由5人左右组成,然后慢慢扩大,将美国、欧洲、英国、亚洲等世界各地的年轻研究员吸纳进来。

研究员们将通过Dropbox和Github等共享数据库,社交媒体、视频、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和大型电子白板进行交流。“其中电子白板尤其重要,它们能给研究员提供一块共享白板,方便研究员召开小组会议并交换意见。”莱维特说,“白板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要建这样一座实验室,挑战在所难免。最大的挑战是大家处在不同时区,研究人员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或许每周召开一次联合共享小组会议。莱维特表示自己会尽力克服这一难点。

虚拟全球实验室的关注重点无疑将放在年轻科学家身上,莱维特提出了一种更加平等的“学术明星”配对组合机制。在以往的合作机制中,主管研究员或资深科学家,处于中心地位,会与其所在团队的所有同事展开交流合作。但事实上“莱维特们”更希望与更多同事进行两两合作交流,并视情况与主管研究员合作,而这需要科学家建立相互之间能合作交流的平等团队,这种互动机制没有等级制度的限制,更加灵活自由。

“资深科学家有义务作为导师,言传身教,帮助年轻科学家获得资金。此外,这些资深科学家,还需要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繁琐的行政事务。年轻科学家必须独立,而非仅围绕知名资深科学家的科研想法开展科学研究。我们希望他们能独立发表研究论文,无须将为其提供指导的资深科学家作为共同作者。”他说。

如果能在上海开创虚拟全球实验室的模式,莱维特希望借助计算机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力量改善人类健康。不过他也表示鼓励任何形式的创意创新,包括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商业人士的理财智慧等。

作者:沈湫莎 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