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AI资讯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46 00

莫言和杨振宁这两位大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位是享誉中国、拥有无数读者的大作家、文学家,一位是在物理研究方面天赋异禀、曾作出物理学极大突破、被誉为当今世界物理学成就第一人的大科学家。

这两位都是诺贝尔的获得者,都拥有中华民族的血脉,不同的是莫言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新中国国籍的诺贝尔的获得者,而杨振宁则是中国出生、后移居美国的美籍华侨(现已转为中国国籍)。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在北大组织的一场对话会中,这两位拥有共同血脉、在各自领域拥有极大成就,领域跨度却极大的两人相遇了,可这次相遇却显得有些火药味十足,老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直接向莫言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你我出身不同,我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你是农民的儿子,共同站在诺奖的颁奖台上你的感受如何?”

这个问题不仅十分尖锐而且可以说有些没有礼貌了,那么杨振宁为何会首先向莫言提出这个问题呢?面对这种情况,莫言又会如何回应呢?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杨振宁提问的原因:面对莫言时的傲气与羡慕

关于杨振宁之所以问出莫言这个问题,有很多人都替杨振宁打掩护,说杨振宁是无意之举,或者说杨振宁是心直口快、比较耿直的人,说这段话时是没有带着恶意的,还有的人说网友恶意曲解了这件事,杨振宁教授只是单纯地询问莫言获奖的感受。

可笔者认为,任何脱口而出的话都蕴含了这个人的第一想法,杨振宁之所以问出莫言这个问题,还是跟他面对莫言时的傲气以及羡慕(或者说妒忌)有关。

一:身世的差异使得杨振宁面对莫言时拥有傲气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富裕家庭,他小时候极为聪明,四岁时便在母亲的教导下认识了三千多个汉字,与已是大家闺秀的母亲比起来,杨振宁的父亲更是了不得,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赴美留学生,也是一等一的理科天才。

1928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归来,他先是执教于厦门大学,后又被清华大学招聘为教授。

次年,杨振宁一家都奔赴北京居住,他们的住宅位置也很好,就在清华大学给他们安排的清华园西园11号,此后杨振宁一家便一直居住在此,并就读于清华教员的子弟学校——成志小学,当时全国教资水平最高的小学之一。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这段时光给杨振宁的一生影响极大,要知道清华和北大校区相邻,出入此地的要么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学者,要么是全国最优秀的学子,再加上以努力著称的父亲杨武之的教导,杨振宁从小便立志好好学习向最优秀的那一批人看齐。

从小学毕业后杨振宁升入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这所中学完全按照西式教学方法办学,所用的教学设备是当时最先进的,师资水平在当时中国也是极高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危在旦夕,杨振宁一家遂迁回安徽合肥老家,不久,一家人又迁居至昆明,其父任职于西南联大。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1939年,在昆明读了两年高中的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西南联大的招生考试,并在其父亲的推荐下选择了在化学系就读,不过不久之后,杨振宁便转专业至物理专业。

这段时光对于杨振宁来说同样十分重要,彼时的西南联大随便拿出一个学生来都是日后各个领域的大拿,能跟这样一批人做同学,更加激发了杨振宁的学习主动性,他非常努力,加上天资聪颖,在西南联大的三年中,他的成绩都是最优异的。

1942年,杨振宁以全优的成绩从西南联大本科毕业,后在本校物理学部工作、学习,1944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从这里研究生毕业,学习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1945年,杨振宁获得赴美留学的机会,不久后奔赴美国,并就读于当时物理学研究水平极高的芝加哥大学,师从当时物理学的重要人物爱德华.泰勒,1948年杨振宁顺利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并选择留在美国,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学习完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开始开展自己的研究之后,杨振宁的科学天赋与在物理学上的造诣便彻底显露出来了。

1949年,杨振宁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属于杨振宁时代彻底到来了,1964,杨振宁选择加入美国国籍。

与杨振宁的开挂人生相比,莫言的人生则要单调许多。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他的父母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年四季,为庄稼活,为收成喜或悲,对子女的教育跟当时的大部分人都一样,把儿女扔去学校,能不能学出来全靠儿女自己努力。

莫言便是在这样的一种散养下一天天长大了,他读了小学,但学习之余还要干不少家务和农活,日子既单调又无聊,所幸的是,莫言对文字非常感兴趣,他酷爱读书,尤其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闲书,在小学阶段便看了十来本这种类型的书籍(差不多是当时莫言所能找到的全部书)。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特殊时期开始后,刚刚读到小学五年级的莫言彻底没了书读,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劳动岁月,种高粱、种棉花、养牛、放羊,莫言全干了一个遍,所幸的是,莫言心中对于读书的喜爱从没有减弱,在实在无书可读的时候,他便看着新华字典,对里面的字一个个地琢磨。

1976年,莫言参军入伍了,这时莫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努力训练了一段时间后,莫言成长得很快,还当上了部队的班长。

后来由于他有文化,文字水平高,他被领导分配到部队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

这可使莫言高兴坏了,在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里,莫言每天都在读书,馆里厚厚薄薄、古今中外的一千多本书他全都读了一个遍,正式因为这几年的读书生涯,为莫言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对莫言的影响十分巨大。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1981年5月,莫言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上,成为莫言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莫言的创作之路也从此开始,其优秀作品如《红高粱》等井喷似的出现,他的名气也不断在我国文学界散开,并最终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对比莫言和杨振宁的身世,我们可以用两个词语来分别形容他们,杨振宁为阳春白雪,而莫言这可以称为下里巴人。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门第都是极为重要的,门第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中国自古便有士族和庶族之分,而士族则往往不会主动结交庶族,除非庶族的这个人是一个人才,他们天生便是看不起普通老百姓的。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毛主席和周总理之所以被无数中国老百姓所爱戴,很大程度上便是他们二人从来没有歧视过老百姓,无论是上学时、革命时还是革命成功后成为中国领袖后,都是如此。

他们反而处处为老百姓所考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

可是毛主席这类人到底是少数,大部分出身好的人天然会对农民、工人有一种轻视感,认为这是底层的人,不配与自己为伍。即便有的人会在表面上十分尊重农民、工人,可内心深处却依然还是轻视占据着大多数。

结合这种传统的门第文化,杨振宁能够问出莫言这个问题就很好解释了,杨振宁出生在合肥,一生居住的都是厦门、北京、昆明这样的当时中国非常繁华的城市,身边接触的都是学界大拿、优秀的同学,从来没为钱和一日三餐发过愁。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到了美国后,杨振宁的生活等条件更是世界顶级的,住在繁华的大城市,身边都是享誉世界的大教授。

他这一辈子可能根本就没有深入接触过农民,对农民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建国之前,认为农民都是穿的破破烂烂、没有文化、缺衣少穿的。

因此,当他听说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其貌不扬的人后,他内心深处产生一丝对于莫言的轻视也是十分正常的,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杨振宁对莫言有一种傲气,这种傲气杨振宁自己可能知道是不对的,但这是他很难去控制的。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二:杨振宁对莫言是有些羡慕(嫉妒)的

这种羡慕或者是嫉妒源于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的待遇差别。

2012年莫言初获诺贝尔奖时,可谓举国震动,近百年来中国人所追求的诺贝尔梦终于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实现了,当时莫言瞬间登上了中国各大媒体的头条,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瞬间被全中国人民所知晓,他的书籍也被人民一扫而空。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反观杨振宁呢?他所获得诺奖的时间恰恰是中国人民最艰难的、和美国关系最仇视的时刻,他在美国所斩获的物理学成果在当时也属于美国人,因此当他获奖之后,除了中国学界和一些官方机构感到振奋外,中国民间是反应平平的,也没有太多人去宣传他,更有许多人把他视为叛徒。

而他的留美同学,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天赋异禀的钱学森,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选择了毅然决然返回中国的科学家,同样也在中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他被写进了中国的课本,被称为两弹一星元勋,许多中国人甚至把钱老和他做对比,并以此贬低他的品质。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其实这些差异很好理解,中国是民族、国家观念最根深蒂固的国家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更是几乎每一个中国老百姓都知道,中国人民自古都是痛恨叛徒胜过敌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人民的爱国观念是很强的,因此他们无法理解杨振宁的行为也是很正常的。

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人民终究还是普通人更多,绝大多数老百姓天生就喜欢俗的东西和下里巴人的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说,莫言的作品道尽了中国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是十分接地气的,是人人都能读的,是人人都喜欢的。

反观杨振宁所在的是科学领域,虽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世界的影响更大,但这些复杂的物理学问,普通老百姓终究是很难理解的,人们可能知道杨振宁是个大科学家,但对于他所作的成果叫什么名字、具体是什么东西,可能没几个人能说上来,因此莫言在中国的知名度是要比杨振宁更高的。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最后一点杨振宁在中国民间声誉不好的原因,便是杨振宁与小他五十四岁的翁帆结婚一事,这件事让很多中国老百姓认为杨振宁私德有亏。

综合上述几点,中国老百姓为什么更喜爱莫言、莫言知名度为什么更高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尽管杨振宁后面做了很多补救措施,比如作为第一批访问新中国的美国学者,他促进了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改善了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印象,还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帮助。

但他的这些贡献在很多人看来是不足以掩饰他“改变国籍”的缺点的,他仍没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尊重。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而在美国,他因为华人的身份同样也没有受到美国人民的普遍尊重,许多美国人提起他来,还是会脱口而出“杨振宁,嗯,是个不错的中国科学家”,大部分美国人还是很难把黄种人视为自己人,他终究难以真正融入到美国族群当中。

而杨振宁的父亲,这位很早一批留学美国的学者,也是在学成后第一时间坚定地回国搞建设的“爱国者”,同样对于杨振宁选择加入美国国籍一事非常失望。

他虽然也曾在1957年因为杨振宁的获奖而极具振奋,但随着他之后连续三次劝说杨振宁回国无果,而感到伤心。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1973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带着遗憾和对儿子的悲愤在上海去世,用杨振宁的话来说“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我”。

同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和莫言所受到的待遇确实极为不同的,这种待遇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由于他的国籍,中美一字之差,便是自己人和外人的差别。

因此,杨振宁在见到莫言之后,问出这样一个“关于出身”的问题也就很好理解了,他对莫言存在一些羡慕和嫉妒心理,想要通过“怼”一下莫言来“出一口气”。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莫言机智回应,尽显中国人的智慧

说完了杨振宁向莫言提出尖锐问题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莫言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其实,在一开始听到杨振宁所问出的这个问题,莫言也感到十分诧异,但他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情,然后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我觉得是跟任何人不一样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作家。”

这句回应是极其显示智慧的,既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籍作者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欣喜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又直插杨振宁最在意也是感到最矛盾的国际问题,狠狠地回击了他。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这句话说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不过这次会议并没有使得莫言和杨振宁二人关系出现问题,实际上,在问完这个问题后杨振宁可能是感觉到了不妥,便再也没有再提问比较尖锐的问题,随后二人围绕着中国的文化,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于中国的看法等等交换了各自的看法。

莫言先生时不时轻松幽默的语言会不时引得人们发笑,同时,他偶尔表露的对人生对国家的看法又会引人深思,杨振宁先生则讲述了自己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些趣闻和看法。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这次对话使杨振宁感受到了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的思想高度,他对于莫言先生产生了真正的尊敬之情,而莫言先生也在与杨振宁这位老先生、老科学家的对话中受益颇深,二人关系竟随着这次对话而迅速升温,并成为了忘年交。

后来,莫言给杨振宁题了一幅字:仰视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

杨振宁奉若珍宝,悬挂在自己的书房内。

2015年,杨振宁终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他下定决心,放弃了美国国籍,选择了重新加入中国国籍,并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以九十多岁的身躯继续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所奋斗,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剔除了自己心中的那一根刺。

莫言领奖时被杨振宁挖苦“出身问题”,他机智回应,给中国长脸

纵观杨振宁老先生和莫言先生都是中国人的骄傲,杨老爷子虽然做了一些在大众看来不正确的事情,但这是瑕不掩瑜的,杨老爷子注定是世界和中国物理学史中最璀璨的学者之一,向两位诺贝尔获得者和中国人的骄傲致敬!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