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释前嫌:康熙看望50岁大哥,康熙离开,哥哥对儿子:我心愿已了

推荐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40 0 0

一生猜忌的康熙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失去了一段珍贵兄弟情。

年少开始,他就和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共同建设大清的江山,他们共同经历了很多,康熙也格外信任他,将朝廷中很多大事都交到了他的手里。

可一场战争让他疏远了这位哥哥,这位亲王也就此远离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漩涡,一心在府不问世事,他们彼此都伤了对方的心。

直到亲王病逝在床的前一刻,一句话让兄弟之间的隔阂才彻底解开,都说自古帝王多薄情,不知道这位心狠的帝王是否在深夜悔恨不已呢?

身份尊贵无心皇位

说起顺治皇帝,大多数人必定第一反应就是他和董鄂妃凄美的爱情故事,两人自从遇见彼此之后,便情投意合,整日如胶似漆。

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董鄂妃便成为了皇贵妃,这样的晋升速度历史上有几个后宫女子做得到呢?

可顺治帝的后宫可不止一个董氏,除去受宠的董鄂妃之外,还有一个宁嫔妃董鄂氏,她虽然名声不大,但背后的家族不可小觑。她属于满洲著名的爵邸世家,隶属于正红旗,家族经常和宫廷联姻,祖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在少数。

初入宫的她,虽然位份为小福晋,但待遇方面可是相当好的,虽然没有董鄂妃那么受宠爱,但不至于空守后宫。

顺治十年的时候,董鄂氏生下了皇次子福全,也就是本文即将要讲的主人公,而顺治的大儿子早早夭折,因此福全理所应当成为了皇长子。

可福全的身体并不是特别的健康,他的一只眼睛有点问题,再加上顺治的心思全部都放在董鄂妃那里,所以对这个儿子并不是特别重视。

然而,福全的母氏比较有地位,所以他的日子也算好过,就这也他在密不透风的皇城下长大了。

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福全自己对皇位并没有什么渴望,因为他明白虽然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这背后究竟要经历多少的腥风血雨?皇家虽然薄情,可也不是绝情,福全不愿意让自己的双手沾上至亲的鲜血。

所以当顺治问自己这个儿子,未来的志向是什么?这其实是一种试探,他想要看看自己这个儿子有没有未来做天子的模样,可福全没有说什么“明君”、“圣君”的字眼。而是简简单单说了句:“愿为贤王。”

他的目标或者说人生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顺治听完之后也明白了这个孩子的志向。

顺治十八年的时候,顺治皇帝染上了天花并且高烧不断,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所以连忙将一些重臣唤到身边,共同商量立太子的事情。

其他的皇子年纪实在是太小,所以人选在玄烨和福全两个人之间抉择。

顺治询问汤若望的意见,他思索了一会之后,推荐了玄烨,并且说明了自己的两点理由。第一点就是玄烨小时候出过天花,当时认定天花一生只会得一次,所以这就意味着玄烨之后不会被天花所影响。

而这第二点原因便是性格,福全的性格平和,这种性格可能放在寻常人家里,都是人人称赞的性格,可这是皇家,没有野心的人根本无法统治一个国家,更何谈推动其发展进步呢?

因此,最后的太子之位人选也就是玄烨了,这其实对于福全来说也是一件好事,自己不用日日夜夜活在担忧之中。可福全没有想到的是,就算不当皇帝,可伴君如伴虎,做一个贤王又何谈容易呢?

兄弟齐心建设江山

康熙的野心是世人公认的,而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干也相当出色,八岁就登基的他,可不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

之前六年的时光里,康熙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朝政上的一举一动,当时朝野中气焰最盛的人非鳌拜莫属,他垄断了中央部院的主要部门,控制了朝廷中枢机关,一时间权倾朝野。

如果康熙不除掉此人的话,那未来之路必定坎坷重重。因此,康熙为了铲除威胁皇权的鳌拜,加强政治力量,特命福全为议政大臣。

在福全的出谋划策下,康熙16岁的时候擒拿了鳌拜,钦定了他足足十二条罪状,并且清算了其党羽,此时的康熙开始真正执掌皇权。

一方面,他继续审讯、处理、擒拿鳌拜的党羽;另一方面,他开始调整朝廷官员,更换吏部、兵部、工部、户部尚书,而福全则成为了康熙较为信任的人,很多事务康熙也交由其管理。

就这样,兄弟二人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开始奋进,虽然负责的职不同,但配合得相当默契,作为康熙的大哥福全也是真心实意辅佐自己这个弟弟。与其说他们是一拍即合的兄弟,倒不如说是一种关系和睦的君臣。

福全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志向,成为一个“贤王”,照着目前来看自己的路走得还不错,可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就像福全自己也不会想到,今后的日子会因为自己这个弟弟而放弃政坛,彻底成为一个“清闲王爷”。

出征对敌战功累累

内忧解决了,可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虎视眈眈的外患——噶尔丹。康熙十八年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将势力逐渐内移,一直至到了甘肃张掖。

两年之后,噶尔丹正式向西扩张,其可不是想要什么疆域之王,噶尔丹的野心人皆可知,康熙又怎么会不知晓呢?

康熙明白攻打噶尔丹的难度不低,而且对于国库的损害不小,可如果自己不行动的话,那么这个江山很快就要改名换姓了。所以在康熙二十九年的时候,康熙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让他出征古北口。

在出征之前,康熙亲自将他们送出了东直门,并且吟诗一首,看着自己哥哥离去的背影,他的心里竟也流露出一丝的不舍,前方战况不定,或许,这一面就是他们之间的最后一面。

福全自幼也是饱读兵法,要不然康熙也不会将这个重要之事交由给他。福全临走的时候,向康熙提出了一些兵马方面的请求,康熙全都欣然接受,并派了上乘的人手供他使用。

到了那里之后,各方的部队开始与福全会合,他们一同商讨作战的计划和谋略,一切都进行得比较顺利。

一段时间之后,康熙决定亲自出塞带兵打仗,当兄弟之间见面后,没有过多的寒暄,他们都专注在这场棘手的战争上。

康熙为福全分析了现如今的局势,并且为他规划了三部曲:首先第一步是侦察清楚敌军的情况;第二步想方设法笼络噶尔丹,不要让他起任何疑心,第三步则拖延时间,等全部大部队来临,就吹号角。

福全按照康熙的叮嘱,一步步采取行动,待到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他们立即发起了进攻,一开始清军处于劣势。

为了扭转这样的局势,福全趁天未亮的时候,就带着清军进攻,打得对方措不及防,也顺势攻下了一座城。康熙听闻之后,对福全大为赞赏。

噶尔丹怎么可能就此作罢呢?他派说客来到了清军的阵营,斥责他们野蛮入侵毫无道理,福全听闻用强硬的语气进行了反驳。

但他也有些心软,信了说客嘴上的誓言,命令各路大军暂时不再追击噶尔丹,他觉得自己应该争取时间让士兵们养精蓄锐,等到各路大军全部会合的时候,再与对方决一死战。

康熙听闻了福全的做法,很是不满,他觉得这样的做法必有后患,他们一定会趁着清军兵力不足的时候攻打自己,到时候的局面一定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了康熙的冷静分析,福全一鼓作气出兵追击噶尔丹。然而,噶尔丹被抓住的时候,马上投降认输,并且表示自己愿意撤出边境,其态度很是恳切,福全也应许了他的屈服。

康熙明白噶尔丹是个非常狡猾的对手,所以告诫福全一定要严加防备,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谁都没有想到他一语成谶,而福全的心软也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为一次的失误,兄弟二人的关系就此出现了不可调控的隔阂。

一时失误心生隔阂

之后的日子里,福全传信给噶尔丹,但他并未回应,加上当时清军的粮草已经出现了不足的情况,为了不让清军饿肚子,福全私自下令让士兵们全部回师。

福全这样的做法令康熙很不满意,但康熙决定回到京城之后再处罚他。可谁想到,噶尔丹已经出逃,并且出了边境,这就意味着日后他依旧会威胁大清的政权。

而造成这一切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福全的心软以及擅自做主,可事到如今也没有什么办法,于是康熙只能让福全先行回京。

一路上,福全很是自责,但他知道自己的自责没有任何用处,他的一个决策令很多将士们的辛苦付之东流。到了京城之后,福全来到了大殿上,康熙一看见他就指责福全不遵守命令自作主张,让这次的讨伐全然没有结果。

这些话都让福全心如刀割,悔恨的情绪蔓延上了心头,他全程没有任何争辩。错就是错了,而且这样的错没有办法弥补。

大臣们开始商讨如何责罚福全,他们一致觉得这么大的错误,应该夺取他的爵位。但康熙却不这样认为,虽然福全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他也在这次立了不少功,所以只是给予罚俸三年、撤三佐领的处罚,而且康熙还取消了他的议政权。

前面两个处罚对于福全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取消他的议政权,这就代表着康熙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而经过了这件事情之后,康熙和福全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他们再也回不去了。福全明白了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康熙除了是自己的弟弟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那便是天子。

因此,福全之后彻底退出了政坛,整日安居在自己的府邸中,做个闲散王爷。不问世事的感觉固然很好,但福全还是会怀念自己在政坛上的模样,那时候的自己意气风发,而如今的恬静安宁,又有多少是为了躲避心中的那份不平静呢?

重病不起冰释前嫌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步入五十岁,他患了一场大病,整个人病怏怏的,康熙得知他生病了之后,特地去他府上看望他。

看到自己的弟弟来到府上,福全的心里也是暖暖的,康熙坐在他的床榻前,两人回忆着童年的趣事,一件件的往事回荡在两人的心头。此时的康熙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而是那个和福全一同长大的玄烨。

康熙看着福全苍白的脸庞,很是心疼地对他说:“你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如若你不在了,那么我便没有兄长了。”听完这句话之后,福全常年心中的疙瘩在那一瞬间消散了不少,他们依旧是兄弟。

这对福全来说很重要,自己这些年来始终对当年的事情耿耿于怀,可康熙的一句话让他们冰释前嫌,之前过往的种种如同青烟一般随风而逝。

康熙离开后,福全对着自己的儿子说:“我可以死了”。或许是心愿已了,福全很快离开了人世,此时正在狩猎的康熙听到了这个噩耗,马上起身回到了京城,亲自祭奠。在裕王府出殡的时候,康熙悲痛不已,甚至流下了泪水,数日都未上朝。

康熙全权负责福全的后事,不仅为他亲撰碑文、题写挽诗,还竭力称赞自己的这位哥哥,“秉性宽和,持身谦牧”,“不争名利、心慈乐善”的品格,字里行间都是对这位哥哥的不舍和哀悼。

康熙还写下了一首《兄裕亲王挽诗二律》,其中字字句句都是真情实感,“少小同居处”表明了两人自幼关系亲密,一句“血泪染疏棂”则把康熙心中的哀悼抒发到了极致。

之后,康熙心中时常会想起自己的这位哥哥,于是命画工精心绘制一幅画,画中康熙和福全一同坐在梧桐树荫下,表示“手足同老”之意。他很是珍重这幅画,仿佛看到它就能看到自己和福全之间的兄弟情意。

结语:

两个人虽是同父异母,可自幼一同长大,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像亲兄弟那般浓厚。

世人都说康熙冷酷无情,可他自幼执掌大权,一旦一步走错,那么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余地,所以他必须慎之又慎。福全是他永远的信任,哪怕之后不让他参政,康熙也明白,自己始终相信福全,可太多的原因让两人的心离散了。

直到生命的尽头,康熙和福全才完全解开了内心的郁结,这对福全来说是一个最好的结局,这证明了自己一生坚守的信仰从未改变,亲情在这个无情的皇宫中也存在着影子。

参考文献:

  • 张宝章. 萼辉园和交辉园沿革初探[C].《圆明园》学刊第十一期.[出版者不详],2011:43-51.
  • 黑龙,海纯良. 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史实考[J]. 西部蒙古论坛,2010(1):21-29.
  •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