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哨兵忍饥挨饿4年,见到解放军后大哭,终于有人来换岗了

推荐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60 00

1950年初,一支解放军队伍在进驻中印边境的赛拉图哨所时,突然被几个一身破烂的“野人”拦住了,还没说话,对方就激动地眼泪直流:“4年了,终于有人来换岗了!”

他们是被国民党遗忘了四年的守边哨兵,曾经怀着一颗保家卫国的心,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却再也没有等到过承诺的补给和换防。

冷了烧牛粪,饿了吃玉米糊糊,忍饥挨冻一千多个日夜里,雪地里的无名坟墓堆了上百个,却始终没有人离开过一步。

那么,赛拉图究竟是什么地方?这些哨兵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被遗忘的哨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驻守边疆的相关事宜重新提上了日程。在领导人的推进下,解放军第五师第十团的一个加强连,背上了行囊,踏上了赶赴新疆赛图拉哨卡的征程。

一路向西,走到喀喇昆仑山下、海拔一千米的地方时,前方的路突然变得极其难走,连用来代步的战马都经受不住,很快就一匹接一匹地倒下,使得士兵们只能步行前进。

此时离目的地还有一百七十多公里,他们还需要跨越三座海拔三千多米的雪山。随着海拔越来越高,不少人都出现了高原反应,脚上也都被岩石磨出了血泡,原计划一天就能赶完的路,他们却走了整整六天。

等他们找到赛拉图哨所时,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隔着一段距离,他们只能看到一座简陋的房子立在高处,四周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出任何有人生活的迹象。

就在大家以为这座老哨所已经废弃时,几个一身破烂的“野人”突然从旁边围了过来。双方同时举起了枪,眼神中全是戒备。但几秒过后,“野人”中为首的人,眼中就蓄起泪水,又兴奋又怕一切只是一场梦:

“总算有人来了!你们是来换防的吗?”

驻守的八名士兵将解放军带进了哨所,把仅存的一些牛粪点燃后,又忙活着拿玉米糊糊煮给他们吃。端上前去时,面带歉意地表示:“这里只能将就一下了,总比外面暖和些。”

在这冰天雪地里,面前的一团火是他们仅有的温暖。驻守的士兵原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甚至都快忘了有人换防这件事,可当他们真的等来同胞时,心中的酸楚也被这团火点燃了。

后知后觉的他们,有的低头陷入了沉默,有的捂住了半张脸,有的遮住了眼睛。好半天才有一个人开口问:“你们怎么才来啊?说好的一年,这都过去四年了!”

说到这儿,他终于注意到了这支队伍的军装,紧接着就追问道:“你们是哪个队的?又换军装了吗?”

听到这话,解放军也仔细地辨别了一下对方那身看不出本来样貌的衣服,这才意识到,他们是国民党的军人,随即介绍道:“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师第十团的,前来驻守赛拉图。”

“人民解放军?”一名年长的士兵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一样,看了看自己的衣服,又看了看对方的衣服,有些悲戚地问:“自古成王败寇,我们是不是回不去了?”

为首的解放军郑重地说道:“不会的,你们都可以回家。你们也是中国的军人,新中国已经成立了,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过去的都过去了。”

闻言,几名苦苦坚持了四年的硬汉,终于忍不住留下了眼泪。看着那几支又弯又“缺胳膊少腿”的枪和老兵身上那些露出棉花的破洞,解放军战士们也动容了,其中一人想拍拍对方,安慰一下,举起手来时,却又放下了。

因为这些守边战士长期吃不饱、穿不暖,个个都面黄肌瘦,看起来实在是太脆弱了,好像拍一下都会害他们骨折。

如果不是有着一颗坚定的保家卫国之心,又怎么能坚持这么久呢?

“一定要守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既有内忧,又有外患。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9年,陕甘出现大规模暴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边陕甘的问题还没解决,那边的新疆又有了麻烦。

1864年,反清大起义在新疆各地爆发,当时的浩罕汗国,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其统治者打算“趁火打劫”,所以就派司令阿古柏出征,企图从新疆捞点好处。

阿古柏野心勃勃,贪念远比汗国统治者要大得多,直接就趁乱入侵,在我国南疆建立起了自己的“洪福汗国”,自己称汗。

由于清政府正忙着收拾“太平天国”运动留下的残局,国库空虚、兵力受损,一时无暇顾及这边,就让沙俄和英国有了可趁之机,不仅立即站出来承认了这个“洪福汗国”,还为其撑腰,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和人力财力。

阿古柏成了一个“傀儡”,到了1871年,他已经在英国的扶持下,将势力蔓延到了新疆的绝大部分地区。沙俄也在此时插了一脚,趁机占领了伊犁。

由于他们对西北下手时,日本也在东边兴风作浪,所以沙俄认定清政府鞭长莫及,救不了新疆,还装模作样地表示,自己只是帮忙代管,等清政府肃清关内,他们就把地还回去。

当时的军事力量有限,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我国地域辽阔,少一个荒芜的新疆也不会影响立国,但如果守不住沿海,国家就守不住了。

对此,左宗棠直接在朝堂上反驳道:“我之疆素,尺寸不可让人!”塞防和海防同样重要,如果舍弃新疆,内蒙古就会受到影响,届时,京城以北的整个外围都会不安。

最终,清政府下了一道“海塞兼顾”的圣旨,派左宗棠带兵收复新疆,但却只给了他200万两银子。无奈之下,左宗棠只能去找富商、洋商和华商借钱,这才凑够了2700余万两军费。

启程时,年过花甲的左宗棠给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抱着以身报国的决心,抬着棺材去新疆。

好在他事先准备充足,在将阿古柏势力较弱的北疆收复后,一路南下,拿下了阿古柏的主力,在1877年底,成功收复新疆全境。

随后,在左宗棠的多次奏请下,新疆正式建省。为了不再受外敌侵袭,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防御哨卡。

喀喇昆仑山位于新疆最西部,绵延800公里,平均海拔为6100米,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赛图拉哨所就建在喀喇昆仑山上,据说这个地方背靠印度,曾是通往古丝绸之路的最后一个居民点。因为这里可以窥视整个南疆腹地,所以连英国都一度想要占领这里。

只不过这里几乎没有生物生存,海拔将近4000米,来路只有一条,不仅要承受高原反应,还要连续翻过三座险要的雪山,补给会困难,这才让英军知难而退。

左宗棠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派了一百多名精英勇士,组成敢死队,去塞拉图建立第一个哨所。他们一路跋山涉水,用了一个多月才到达这里,然后号召村民,请他们一起拉土石,这才有了那座简陋的土石哨所。

1928年,第一批国民党派士兵前去驻守时,这些清朝老兵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还问他们为什么没有辫子。当得知清朝已亡时,他们只是叹了一口气,叮嘱道:

“不管是谁的天下,你们一定要守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地盘!”

守边英雄

国民党士兵驻扎时,赛拉图的哨兵是一年换一次岗。一般来说,他们会在这一年中,花半年时间走完喀喇昆仑山的800公里防线,再在哨所里守上半年,就算完成任务。

听起来不难,但实际上,面对高原反应,光是站着不动,缺氧、眩晕、耳鸣等症状就会让人非常难受,更别说还要背着装备巡视了,以至于每年都会有士兵在半路上牺牲,解放军也曾发现过被冰封的“木乃伊”。

1946年,最后一支由国民党派出的驻守士兵来到了赛拉图。他们本以为自己和战友们一样,只用守一年就能等到换防,却没想到,外界早已将他们遗忘。无人换防,没有补给,靠着山下人的救济,他们才勉强活了下来,但要是遇到大雪封山,他们就只能断粮。

就这样,一个连的人,很快就“走”得只剩下8个了。哨所没有电,也没有煤,春、夏和秋季时,他们会尽力搜集牛粪,囤积干草,用来当冬天的烧火燃料。一年到头,几乎只能靠玉米糊糊来抵抗饥饿。

在这片冰天雪地里,除了雪,什么也没有。他们把能想的都想完了,把能说的也都说完了,日子却依旧望不到头。直到解放军来到这里,他们才感觉自己的任务完成了。

1950年,解放军在请示了上级后,庄重地告诉他们:“你们的任务结束了,接下来就交给我们吧!你们是驻守边疆的英雄,下山后会有专门的医疗队伍为你们检查身体,愿意回家可以先回家,想继续留在部队的话,组织也会为你们安排。”

说完,全体解放军向8名守边英雄敬了一个礼,因为他们也是中国的军人,为了保家卫国,始终坚守在这里。只这一点,他们就是值得被尊重的。

随后,解放军连长派了几名战士送他们下山,路过哨所外的近百个坟堆时,8名守边老兵含着泪向这些英雄敬了一个军礼。

这里有些是他们的战友,有些是守边的前辈,不分阵营的几代中国人前赴后继,甚至永远留在了这里,为的就是要守住这条800公里的边防线。只要守住这条线,他们就守住了中国。

后来,这几名守边英雄在进行完体检之后,都拿到了一封可以安置他们生活的证明信,还有一笔回家的路费。

我国根据具体情况,重新规划和建立了新的赛拉图哨所,尽力为守边战士提供较好的条件。

从那以后,驻扎在那里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