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同治九年五月,法国天主教堂收养的中国小孩突然死了三四十个,而且死因不明,但是教堂的人没有出来解释说明,这引起了天津人民的怀疑。之后,天津周边又连续发生了多起婴孩失踪案件。究竟是谁在背后操纵这些案件呢?天津人民虽然心中模糊地感觉到应该与法国教堂有关系,但是没有证据。
1870年是灾荒年,很多百姓都吃不饱肚子,更没有什么能力抚养孩子
一天,天津人民当场抓获了一名人贩子。经过审问,人们得知,这个人贩子拿着迷药去拐骗小孩,然后将拐到的小孩卖给一个天主教徒。每拐到一个,他便能得到五块银洋。人贩子供认的那位天主教徒是个中国人,事情败露后,他仗着自己教徒的身份,躲进了教堂。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朝的衙门是不敢公然去教堂抓人的。由于天津人民气愤难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万般无奈之下,天津衙门只好派人去跟教堂交涉,希望他们交出犯人以平民愤。但是教堂的人态度十分蛮横,拒不交出。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天津衙门不敢真的惹恼教堂里的人,因为教堂里很多都是洋人,只好放任教堂包庇犯人。
“天津教案”的原发地“天津望海楼教堂”
天津衙门能咽下这口气,天津人民可不能。衙门的人走了,但是围观的群众没散,群情激愤,很快就与教堂里的人发生了争斗。争斗发生后,法国领事丰大业两次要求天津的通商大臣出兵镇压天津人民。当时,担任天津通商大臣的是崇厚。在丰大业的要求下,崇厚象征性地派出了两名士兵前去镇压。那两名士兵到了教堂门口,并没有上前阻止民众。看到这种情况,愤怒的丰大业立即转身去了天津衙门。刚进衙门口,他就掏出手枪向崇厚开了枪。幸运的是,在连续的枪击中,崇厚并没有受伤。枪声从衙门传出。天津人民一传十、十传百,竟传成了中法要开战了。本来就愤怒难平的天津人民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敲锣打鼓聚到了衙门口,誓与洋人抗争到底。
崇厚一见天津人民喊打喊杀的样子,顿时感到事情不妙,便力劝丰大业等民众情绪平复后再出衙门。但是丰大业显然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气势汹汹地跑出了衙门。聚集在衙门口的民众见手持手枪的洋人走出来,便主动后撤,让出了一条道路。恰在这时,天津知县刘杰迎面走来,丰大业二话不说,举起手枪就向刘杰射击,子弹打中了刘杰的随从。周围的民众见自己的同胞被打伤,怒不可遏,一起冲上去,将丰大业当场打死。随后,愤怒的群众集体冲向法国天主教堂和其他洋人机构,抓住了贩卖人口的罪犯,救出了中国儿童。同时还打死了二十几个洋人。
这一事件发生后,法、英、美、俄等七国趁机联合起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局势一下子紧张起来。在这种情势下,曾国藩被派往天津处理此事。这时的曾国藩已经病得很重,右眼已经完全失明,而且肝病也越来越重。虽然身体状况很差,但是政府的命令下来,他也不能不从。事实上,曾国藩并不想接受这个命令,因为这个案件涉及洋人,而且天津人民的愤怒也很难平复。在去天津之前。曾国藩甚至写下了遗书:“我即日就要去天津办案。洋人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大概很难调和。将来构怨兴兵,恐怕会激成大变。我反复思虑,找不到任何办法。先跟你交代一些事。以备不测。”
虽然遗书都准备好了,但是曾国藩最终并没有命丧天津,只是留下了骂名。刚到天津时,曾国藩没有急着采取什么措施,而是先深入了解了整个案件的发生过程,之后才开始有所动作。从全局上考虑,当时清政府的兵力是绝对抵挡不住洋人的军队的,所以曾国藩的基本立场就是努力平息洋人的怒火,尽量满足洋人的要求,而不是试图与洋人讲理或拼个你死我活。最终,曾国藩基本上满足了洋人的所有要求,并且将涉案的两名清朝官员流放,处死了多名闹事的百姓。
这样的处理,让曾国藩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在局外人看来,曾国藩理应做的是“攘外”,而不是通过压迫百姓来求和,置国家、百姓的尊严于不顾。但是在局内人看来,清政府并没有作战的准备,而洋人早就有所准备;清军的武器落后,而洋人的武器装备非常精良;清政府没有什么援军,而洋人是七国联合。因此清政府只能忍气吞声,以求保全疆土及百姓。正是深刻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曾国藩才作出了这一“卖国”的决定。
不躬身入局,如何了解局势?不了解局势,如何能作出最有利的抉择?所以说,在处理每一件事前,都要先入局,充分认识局势,才能作出最有利的抉择。曾国藩对天津教案一事的处理,虽然有辱国格,但最终换得了一时安宁,而未让百姓陷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从大局上来看,这一决定对当时的局势来讲是利大于弊。
当时的直隶总督曾国藩,还因处理这起事件备受清议,断送了其政治生涯。
就此事,曾国藩说:
【名人原文】1.“大抵此事在局中者,皆以中国兵疲将寡,沿江沿海诸省毫无预备,而彼族诸国合纵,穷年累世但讲战事。我能幸胜于一岁,断难保全于多年,庚申覆辙,岂可再见?必须隐忍以全和议者,就势而言之也。在局外者,皆以天主教流毒中华。污辱孔亟。异端不可不攘,木兰北狩,淀园被焚,国仇不可不雪。或奖义愤之民而百万粹集,或联合各国之交而专攻一国,必须力争以全国体,此就理而言之也。欲求理势兼顾,殊无良策。敝处所办,盖亦偏于衡势者,措施又多失宜,物论之腾,亦无足怪。”
【白话注解】1.总体来说,这件事在局中人看来,都认为中国士兵疲乏、将才寡弱,沿江沿海各省丝毫没有打仗的准备,而西洋各国已经联合在一起,作好了长年打仗的准备。我国能侥幸打赢一仗,但不能保证以后多年都能取胜,庚申年的悲剧,岂能让它再发生?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们必须忍辱负重,为保全国家而与西洋议和。局外人都以为天主教已经毒害了大中华,污辱了孔教的圣洁,这样的异端邪说必须清除;咸丰帝被迫去北边的木兰围场,海淀的圆明园被烧毁,如此这般的国家耻辱不能不雪。或者奖励心怀忠义的群众,召集起百万之众,或者联合各国,专攻一国,奋力保全国体,这是按照道理来说的。想要形势、道理兼顾,还没有好的办法。我这里所做的,大概就是偏重于形势,如果再加上措施不当,引起人们的激烈情绪,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名人原文】2.“吾辈身在局中,岂真愿酷虐吾民,以快敌人之欲?徒以边衅一开,则兵连祸结,累世穷年而未有已。今西南未靖,沿海战事毫未议及。各省绿营兵一无可用。勇丁惟淮勇器械较精。气势较壮。然劲者亦不满二万。能防御一口,未必能遍防各口,能保全一年,未必能力持多年,能抵敌一国,未必能应付各国,而诸国合纵之势,狼狈之情,则牢不可破。故鄙人尝谓与汉之匈奴、宋之辽金迥别,实不敢以全局付之尝试,又安肯以津民一朝之忿,贻国家无穷之忧?惟曲全邻好而不忘防御,乃为完策。”
【白话注解】2.我等身在局中,难道真的就愿意使我国的百姓受虐待,从而满足敌人的欲求吗?之所以委曲求全,不过是担心战事一起,兵连祸结,让百姓长年处在战火硝烟中不能停止啊。现在西南的叛乱还没有平定,沿海的战事也不曾探讨过。各省绿营兵没有一个可以直接上战场的。就目前的兵勇来说。只有淮勇器械还比较精良,气势比较雄壮,但堪称劲旅的兵勇不到两万人,即使能防御一个口岸,也未必能防御所有口岸;能保全一年,未,必能坚持多年;能抵挡一国,未必能应付各国,而各国联手合纵之势、狼狈为奸之情,牢不可破。所以我曾经说过,现在的侵略者与汉朝的匈奴、宋代的辽金截然不同,实在不敢拿全国的疆土来作尝试,又怎么能因为天津百姓一时的愤怒。而使国家陷于无限期的忧患中呢?现在只有委曲求全。与各国维持和局,同时也不忘防范,才是最好的办法。
二、【引古论今】
如今,入局功夫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案件的处理中,而是涵盖了各个层面。比如说,现代企业并购时,都会事先派团队去准备并购的企业中进行考察,并且调查该企业所在市场的情况,这一系列动作实际上也是入局功夫。只有深入局中,才能认清局中的形势,进而作出能使利益实现最大化的决定。这一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电池大王王传福做得很好。
比亚迪刀片电池组装结构模式
初创比亚迪时,由于资金和技术受限,王传福选择了最容易生产的镍镉电池。他选择生产镍镉电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电池生产大国日本宣布不再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这就意味着镍镉电池的生产地将会发生转移。正是看中了申了这个机遇,王传福毅然放弃“铁饭碗”,下海经商。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看到这个机遇,而王传福看到了呢?这是因为王传福作为一名电池专家,一直很关注市场上电池制作的动向。换句话说,就是王传福身在电池制作的局中。所以才能很快抓住机遇。
1995年,比亚迪在深圳一家租来的工厂中成立后。王传福就开始专攻镍镉电池罐产,制造了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电池。果然不出王传福所料,市场上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很大。起步的顺利。为比亚迪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王传福开始积极地对现有的电池生产工艺加以优化。并且大力引进电池界的尖端人才,购进大批先进设备。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除此之外,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电池展,了解电池制作的最新信息。短短几年时间。比亚迪就逐步进人了镍镉电池的高端市场,拥有了多个固定的大客户。
在外人看来,这时的王传福已经很有成就了,镍镉电池这一产品足以让比亚迪很好地生存。但是在王传福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身为电池专家的王传福看到了镍镉电池生产的弊端:镍镉电池有毒。这种电池的重要组成金属是镉,而镉并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事实上,刚出生的婴儿体内是没有镉元素的,人体中的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累积起来的。在所有的金属元素中,镉是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日本前些年的公害病之一“痛痛病”,就是慢性镉中毒最典型的例子。镉元素能够使人体骨骼的代谢受阻,进而出现骨质疏松、萎缩、变形等一系列症状。
镍镉电池有毒
意识到生产镍镉电池不是长久之计后,王传福便毅然决定增产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这三种电池都是二次充电的电池,与镍镉电池相比,它们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当然相对来说,安全性和利润也要高很多。在局外人看来,那时的比亚迪并不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尤其是缺生产锂离子电池的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生产技术是垄断在日本电池制造商手中的,日本对此类技术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但是在身在局中的王传福看来,技术并不是问题,什么样的技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有人才就不怕没有技术。他看重的是这三种电池的发展前景。他知道,比亚迪不能一直依赖于镍镉电池的生产,否则一旦镍镉电池被国际组织强行禁止生产,比亚迪就完了。而另外三种电池就是保证比亚迪生存,甚至是更好地生存下来的保障。
比亚迪能够发展成为全球电池界的老大,与镍镉电池是分不开的。当然,与价格低廉、品质优秀的镍氢电池、锂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更是分不开的。比亚迪的发展势头充分证明了王传福想法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躬身入局,深入了解局内形势,就可以作出最明智的决定。
比亚迪的股价(不是让你去买股票)
简单来说,比亚迪在电池界的成就是王传福运用入局功夫所取得的。局外人永远都不能切身体会到局内人的感受,唯有亲身进入局内,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
三、【个人解读】
这一篇阐述的道理就是处事要入局考虑。曾国藩经常说,天下事,只在局外呐喊,总是无益的;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才有成事的可能。躬身入局的道理与俗话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能亲身走进情境中,怎么能体会到情境中人物的想法呢?我国的一代圣贤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是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也就是说,如果你是鱼,那么你自然就知道鱼是否快乐了,这实际上也是在讲入局的功夫。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曾国藩:入局~~~置身事内是处事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