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实不幸的家庭也有一个相同特征——深陷内耗的漩涡。
在不幸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过得十分压抑,一点小小的错误就能引发一场“战争”。
夫妻、父子、母子,时时刻刻都处在纠葛之中。
这种被内耗所笼罩的家庭氛围,实质上是因为家里有制造内耗的人。
这样的人注重的往往不是如何团结家庭,改善条件,而是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维持自身的家庭地位。
一旦有人不顺从,他就会以指责、打压、嘲讽的方式逼迫对方妥协。
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容易情绪化,将工作、社交等外界的负面情绪带到家里,把家庭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孩子,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
甚至将自己的压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以“为你好”为借口,对孩子实行PUA。
即使遭遇了重大失败,他也不愿意进行自我反思,而是抱怨家庭、抱怨社会,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错的永远是这个世界。
固守着自己的一套标准,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在家庭中,这样的人也许是一个,也许是多个,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许下一代也正在成为制造内耗的一员。
越内耗,越不幸;越不幸,越内耗,周周复始。
现实生活里,内耗的家庭是怎样的?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引发热议。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过生日,全家聚在一起陪她庆生。
原本一片欢愉的气氛,却在中途发生了意外。
一位穿着牛仔裙的女孩,将蛋糕从包装盒里拿出来,放在旁边的一张塑料凳子上。
没想到,原本对着她们拍照的姑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屁股坐了下去,蛋糕被压得面目全非。
周围人震惊地看着她,这时姑姑才反应过来,连忙起身。
但为时已晚,侄女气得大哭,姑姑连忙上前安抚,侄女却越哭越大声,愤怒的摔东西,用力推开姑姑。
全家人都围着姑姑,你一言我一语地责骂。
可解决这一突发状况,再买个蛋糕不就可以了吗?
一段小小的插曲,硬是将一场生日聚会变成了“批斗大会”。
看到视频的网友,都在评论区表示心疼姑姑:“那帮人的表情,不知道的以为姑姑杀人放火了呢。”
没有人站在姑姑的角度换位思考,更没有人关心她那条被蛋糕弄脏的裙子,原本就是无意之举,却似乎被当做有意为之。
这场闹剧将精神内耗的家庭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所谓的包容、理解,四处弥漫着攻击、撕扯,家庭关系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不知道这颗炸弹什么时候会被引爆,也不知道它的威力有多大。
在精神内耗的家庭中,最无辜、最受伤的就是孩子。
前不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共同发布了《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其中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冲突/家暴。
从这组数据足以看出,家庭关系已经成为孩子精神内耗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家庭中,大部分父母将自己的高期待赋予孩子,而与高期待相对应的就是高压力。
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父母的冷语相待,甚至批评打压。
不仅如此,父母的负面情绪极易传染给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不断助长孩子的紧张焦虑。
于是,一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与父母的关系越来疏离。
面对学业压力、父母压力,只能独自承受,内心过分焦虑,不断消耗。
如果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的状态下,情绪得不到疏导,就容易产生抑郁倾向,认为“人间不值得”。
悲哀的是,这样的家庭不是个例,这样的孩子不是个例。
现代家庭中,精神内耗正在成为未成年的通病。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
规避家庭内耗,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家庭成员总体情绪的稳定,尽量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情绪平和。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是抱怨发泄,而是思考解决方案。
情绪稳定的父母能够给到孩子一个比较轻松融洽的成长环境,给足安全感与幸福感,这样的孩子在日后的发展中,情绪也会更为稳定。
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始终是首位,远高于亲子关系,和睦的夫妻关系是小家独立,抵御风险的中坚力量,父母双方所溢出来的幸福感同样会感染孩子。
亲子关系中,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父母应当给到孩子足够的话语权,减少控制欲。
没有任何温度的房子不是家,有爱才有家。
真正的爱,是理解,欣赏,鼓励,陪伴。
好的家庭氛围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提供养分,滋养一生。
不好的家庭氛围就像一颗慢性药丸,一点一点消耗着家庭成员的精神状态,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家和,才能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