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多半有这3个迹象,希望你孩子一个都没有

推荐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29 0 0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留言点赞最多的,大多围绕这几点:

自卑、敏感,会因为别人说一句话就想很多;

不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

别人的一个眼神,就会让自己觉得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驱力;当爱缺失的时候,孩子的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一个孩子长期没有被“爱”满足,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值得被爱”的感觉。

一旦孩子出现这种心理,就会产生讨好他人的倾向,造成其性格上的缺陷。

如果说童年是人生的底色,那么,童年时期得到的“爱”,将会是孩子长大后指引前进的光。

童年时在“爱”上面的缺口,是往后岁月再多金钱也无法修筑的。

因此,在孩子有迹可循的成长中,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这3种迹象,只要有一种,说明孩子已经“缺爱”了。

一、特别黏人,害怕被抛弃

前几天,有一个宝妈跟我说“孩子都5岁多了,还特别黏人。”

每天在家总是“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你回应不及时,她就开始哭闹,感觉快要被孩子整疯掉了。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感慨,孩子在某个阶段会特别地黏人,除了睡觉,一刻都离不开自己。

有时候明明玩的好好的,只要转头发现妈妈不在,马上就会丢下手中的玩具到处找妈妈,一旦找不到就开始哭闹。

孩子爱黏人,主要是由于其内心“不安全”的感觉所致。

孩子出生后,在心理上依然跟妈妈是一体的,是共生关系。

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会开始摆脱父母的束缚,独自进行活动。

但是有的孩子会表现出特别黏人现象,这与孩子和父母没有建立好依恋关系有关。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他指出:

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导致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他们将这种体验视为对他快乐的一种威胁。

很多孩子总喜欢让父母陪着自己,是把父母视作安全感的源头,因为害怕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

此时一旦被推开,就会出现“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被抛弃的”的心理,这种被抛弃感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其实孩子不是黏妈妈,而是在渴求安定的感觉。

想要孩子不黏人,家长们可以尝试一下这两个方法:

一是,接纳并回应孩子的感受。

孩子黏人不是他的错,对于黏人的孩子,父母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让他明白无论何时父母都深爱着他。

二是,让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把孩子的黏性转移。

在一个家庭中,爸爸是一个榜样和标杆。

在与爸爸的玩耍中,孩子渐渐感受到爸爸臂膀的强壮、胸膛的宽厚,内心充满了安全感;

今后在面对学习、生活上的挫折时,也会表现得更加坚强、自信。

二、过于乖巧、懂事

朋友最近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情,她说自从有了二宝之后,明显感觉到大宝懂事了。

但这种懂事,特别让人心疼。

有一次朋友独自在家带两个孩子,因为忙别的事情,让4岁的大宝照看着二宝。

不一会功夫,朋友就听见了房间里传来二宝的哭声。

朋友急急忙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刚到门口就看到大宝拿着玩具在哄二宝,“别哭了,这个玩具给你玩”。

拿到玩具的二宝停止了哭声,朋友刚想转身,大宝的一句话让她震惊之余,开始反思自己。

“我也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你哭了,就可以得到玩具呢?”

大宝一边说,一边偷偷地抹掉强忍的眼泪。

在朋友的心里,自从有了二宝之后,只顾忙着照顾小的,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大宝的感受。

朋友意识到,因为长期“冷落了”大宝,让他看起来更加贴心、懂事。

很多人以为懂事的孩子不爱哭,其实是不爱哭的孩子被迫懂事。

我们成人往往只去哄那个爱哭的孩子,却忽略了那个不哭的孩子。

然而很多时候,那个看上去很懂事的孩子,为了懂事,隐藏了很多自己的不开心。

一个几岁的孩子,他能“乖巧”、“懂事”、“省心”,真不是他有多听话,而只是缺爱,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有心理专家曾经说过:“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懂事并不是孩子内心的夙愿,更多的是被迫做出的选择。

尤其是在孩子6岁之前,过于懂事、乖巧,往往是缺乏“爱”的表现。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孩子6岁之前,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不管是考虑问题还是做出行动,都是从“我”这个角度出发的。

想要6岁前的孩子理解到“别人”的处境和想法,是很困难的,除非是被迫做出的讨好行为。

孩子在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下,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乖巧和懂事。

这种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的结果,会让孩子活得越来越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三、自卑胆小,没有自信

不管一个人外在条件多么出色,只要他童年时期有严重的“爱”的缺失,那么他一定会有严重的自卑。

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究竟有多自卑?

自卑的孩子,内心比较脆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缺爱的孩子,其实是最不自信的,他们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被赞美。

在学校里的班级里,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他们通常很安静,不太爱说话。

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闹,他们却总是独来独往,显得很不合群。

一旦有人赞美自己,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怀疑,怀疑对方赞美的真实性。

因为没有感受过爱与赞美,所以在遇到这弥足珍贵的赞美时,便容易怀疑自己,怀疑对方。

这样的孩子,慢慢地就丧失自己的自信,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们的,始终是来自父母的认可!

如果家长能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言行,充分地肯定、信任、欣赏孩子;

传递给孩子正面的期待,那么孩子往往就会变得更加独立、自信,越来越优秀。

李跃儿老师在她的著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中,曾这样来形容爱,她说:

“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

孩子童年时期得到的爱,是照亮他未来的一束光。

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幼儿教育有效,那么必须先有爱,心中有爱心,教育才有力量。

就如同蒙台梭利博士在《童年之秘》书中所写:爱不是原因,而是一种结果。

它就像是一个行星,接收着太阳放射出来的光芒。

在父母“爱”中长大的孩子,心中必有大爱,眼里定有光芒,终将活出自己的灿烂千阳。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