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金庸先生去世4周年了,但这个金庸改编的影视剧还会一直进行下去。而金庸小说改编的武侠剧,这个争议最大的tvb版和张纪中版,相信一样会长久进行下去,这两个版本其实各有优劣,当然张纪中版在《碧血剑》后就不行了。
今天这里还是好好分析一下TVB版的优点和缺点吧,香港tvb版真的没有那么完美,张纪中版也没有那么差。现在两个版本都变成了情怀滤镜,其实刨除这个东西的话,还有不少东西可以聊聊。
有人认为TVB90年代那一批金庸剧好评是虚高的观众,可能没有明白一件事情,90年代那批金庸剧首先是电视剧,然后才是金庸作品的改编,它们的创作思路肯定也是这样,在现在看来是明显偏离原著甚至就是ooc同人,但都于tvb当时相当成熟的电视剧制作经验,虽然粗糙捡漏,但非常管用。
观众最喜欢TVB版,但金庸却更爱张纪中版?我们该怎么看“金庸剧”
第一点,比如同样的武打设计上面,TVB版武打设计没有你们想象的好,而张纪中版没有你们以为的烂,那为何争议这么大。
TVB版武打设计本身不是很出彩,不信你重头去看《天龙八部》,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就是广播体操加五毛特效,但剪辑,镜头和配乐配合得比较好,其实你回想并不记得具体的动作,但是能被那段戏整体的气氛感染。
这里不是指单一的武打设计,是指摄影配乐等等工种的配合,可以给武打遮羞,仔细看可以发现武打镜头都切得很快,剪辑,配乐能在武打遮住一般的情况下把气氛给抬起来,我现在也记不太住港版的动作但是能记得配乐音效叠加起来的紧张氛围。
黄金时期的香港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剧最强的不是服化道,甚至不是演员演技,作品非常抓人,做为文化产品,他留得住消费者。
张纪中的改编剧制作非常精良,取景更是无人能比,但因为内地当时整体影视行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各个工种并不能很好的协作,所以是非常容易因为一两个工种的失误,让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比如动作设计、现场镜头调度、后期剪辑和配乐几个工种如果不能很好的配合,最终就会导致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觉非常的累。实际上张版的是武打绝对用心了的,基本上精彩的我也能记住,但剪辑和摄影略显呆板,观看的时候容易受到影响。
张纪中版《碧血剑》开播时,当时中午湖南台放港版,晚上另外的台放张纪中版,在没看过原著的情况下明显港版虽然很狗血但是看的带劲,晚上看张版就实在看的心累,张版印象最深的几场戏。
袁承志初见温青青和朱砂帮主在河面上对打,两个人在竹筏上打一会,又把竹筏打来打去打一会,很难说动作不好看,但是劲头就有点泄了,这种情况在《笑傲》《射雕》和《天龙》里就还好,但是在《神雕》《倚天》和《碧血剑》里就挺严重。
原因是张纪中前期武侠剧用的主创精英挺杂的,比如动作设计《笑傲》是七小福的元彬,《射雕》是程小东的弟子马玉成,《天龙》又是元彬和赵箭,到了《神雕侠侣》过后基本上就只有赵箭了。
这个赵箭的动作设计水平,明显低于前面那些香港动作导演的水平。
加上前期武侠剧是不同的导演和主创团队,这就需要磨合的问题,作为当时的普通观众看电视剧的时候,很多肯定是把电视剧当电视剧看,而不是原著粉看改编剧的心态看。至于当时张纪中版的批评其实很多都批评错了方向,不是不符合原著,而是因为某些工种和统筹能力的原因让观众入不了戏。
一个不还原却被夸,一个还原却被骂?金庸剧这个原著“重要吗”
第二点就是还原原著剧情和角色塑造,以及和电视剧和小说本身要不要分开看这回事。也就是评价标准上面,如果讲还原原著的话,张纪中版吊着TVB版打。
但港版和张版严格说来又都是电视剧,不能按照一个标准来评价,如果都按符合原著来评价,张版很多都是吊打港版。但如果从电视剧本身来看,两者的制作初衷和制作方法几乎完全不一样。
港版本来单纯地就是香港已经拍得非常成熟的文化商品了,张纪中版是属于那种在今后国内可能都不会在用这种四大名著的制作水平制作的武侠剧,它的历史定位本来就应该比港版高。这个真实取景的风光和磅礴的地理展现都不提了,还有对于各种原著场面的尽力还原。另外还有两点是大家经常忽略的。
一是张纪中版真正具有中国古典艺术审美,像《笑傲江湖》的水墨画风,《射雕》蒙古和金国的正剧画风,再到《天龙八部》的古典审美,这些都不是TVB版能比较的。
二是张纪中版也真正试图在还原原著有政治追求的金庸原著,《笑傲》只有前半段吧,后面也是改编成江湖打架了,《射雕》的一头一尾成吉思汗的蒙古历史戏份无敌。《天龙八部》里面关于多民族,列国纷争的民族悲剧明显也更加还原原著。
但是张纪中版的缺点,这么大的制作做出来都感觉。总是有些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而降低整体水平,给人很可惜的感觉。你说你都这么大的制作了,让观众看戏的时候总是注意演员选择得不对,有些场面拍得差了一点,反正没有央视《四大名著》那种神作公认的情况。
比如天龙少室山,萧远山神形兼备,慕容博却没有幕后黑手的气质(不一定是演员演技的问题,摄影把他拍得过于真实也有些关系),这场全剧的高潮戏就差点,观众在这种时候就容易从先前三兄弟生死与共的感觉中又抽离出来。
你再看黄日华版《天龙》里少室山那场戏,因为节奏、配乐、剪辑烘托的氛围很到位。这个爽是爽了,娱乐了是娱乐了,但如果你看过原著,并且是个对于金庸原著那种政治追求有所感悟的观众。
你会感觉到黄日华版小家子气,连燕云十八飞骑都没有,你算什么少室山大战。
其它像邓超的《倚天》里明明配角都演技在线,邓超演技也不差,但是打光用了大量的浴霸,遮光罩也不加,把邓超拍得黑了好几个色号,化妆也不舍得用粉底还总让他穿白衣,明明很多镜头取景都很美,却用了大量烂特效,明明花了大钱,却拍出了贫穷感,视觉语言这么的不统一,观众看的时候真会很累。
当然,邓超的《倚天》已经是张纪中版金庸剧的末路,不行也正常。但前期哪怕巅峰时期的作品《笑傲》《射雕》《神雕》多多少少有上面列举的这个问题吧,在张纪中版里面确实十分常见。
快20年了,从开始万人踩到现在平反?张纪中版金庸剧做对了什么
实际上,只要看过伯光君关于金庸剧的稿子都知道我是支持张纪中版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也和这些年张纪中版评分越来越高,开始平凡的底层逻辑有关。
一是TVB版或许是当时香港古装剧的巅峰,但本身只是非常成熟的商业剧,连美术,服化道和特效等技术都没有追求,更不用提对于电视艺术的追求了。
说实话,香港武侠剧就是“文化罐头”,现在乃至以前甚至金庸写小说本身都是商业产品加点“文化调料”罢了,只不过有些调料放多了有些放少了,或者放调料种类不对比如在武侠里放科幻调料,其本质都是赚钱,文化反而是次要的。
问题是优秀的文化商品也只是商品,艺术价值仍然较低。它达不到像央视《四大名著》那种电视艺术的水平,这个越有文化艺术流传得越广,四大名著是00后,10后都能看,而香港武侠剧就不行了。
本来港剧美术,服化道上面没啥技术的追求,现在显得非常的落后。另外对于原著的艺术表达也没有太高的追求,只是改得爽,当时的爽未必就符合现在观众的爽。
现在内地年轻观众看得爽显然是女频《苍兰诀》,男频《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等。
从这个角度上看,你会发现张纪中版金庸剧的技术,艺术上面都更有追求一些。现在的年轻观众去看也不会觉得过时,虽然论艺术水平没办法和《四大名著》比较。
二是技术终究会落后,金庸的原著和艺术表达才是永恒的,这个才不会过时。
电视剧也是影视艺术,如果你从原著而来,如果原著本来就有艺术保证,那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还原它。如果你非要改,那你至少要保证改的艺术水准不次于原著,像央视四大名著一样。
你不能为了迎合观众就去降低原著本来的水平,而tvb都是这么做的,跟现在的流量有什么区别?不都是在讨好观众吗?当然演员体系和武打设计体系强点,还有编剧改编强点,但本质上没有区别。
只不过很多人童年滤镜太厚,不愿意承认而已。
当然,有很多观众不关心什么是艺术水准,就要看得爽。你喜欢爽剧没问题,但你不能因为喜欢爽剧还去诋毁那些真正用心还原的影视艺术作品。至于很多人说电视剧就是要迎合观众,这个观点只能呵呵。
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年影视剧质量下降不就是因为这个吗?那些流量明星不就是为了迎合观众吗?当年他们可以迎合你的爽剧口味,现在他们迎合你的饭圈思维。
总之都是迎合观众的商业考量,没有一点为艺术负责态度的作品,注定是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