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象鼻山

推荐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352 00

广西陆军小学堂创始人蔡锷

离开王城公园,来到象鼻山。

偶遇蔡锷雕像。

桂林和昆明的联系 3。

铜像塑得很好,是意气风发的蔡松坡先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大象的背影和侧面

终于见到象鼻山了。

山形的确像头巨象,长鼻伸入江中,豪饮漓江水。

不过我觉得也有点像穿山甲的身形。

只是穿山甲的吻尖一些。

也许是昆明南站的保护穿山甲宣传展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杰伦作为野生救援公益大使呼吁我们别吃穿山甲,也别买它的鳞片。

跑题了。

最佳拍摄点被竹筏遮挡

镜头拉近,水月洞。

象鼻和象腿之间是面积约一百五十平米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

自唐宋以来,这里就是游览圣地。

多云,深秋,干旱,象鼻山上的树木凋零枯萎,好像动物换季掉毛一般,光秃秃的部分,露出灰色岩块,并不是最美的时候。

收费拍照的竹筏把最佳拍摄角度遮挡住了,很难避开。

当年的MV

我找出这首歌,原来1994年这里也有竹筏,老传统了。

现在的竹筏颜色是原色,不像当初那般五颜六色。

景区的设施最好在样式、色调、材质等方面,和风景融为一体,不突兀,不扎眼。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宁夏沙湖景区的垃圾桶了。

各种大象

因此地叫象山,景区很多大象造型。

我试图找到所有的大象,留个影。

去年云南西双版纳大象北迁的事儿,还记得吗?

宋代,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以及贵州、闽南地区。

《宋史·食货志上三·漕运》提到由广南地区运送到京城开封的物资有犀牛和大象,“广南金银、香药、犀象、百货,来运至虔州而后水运”。

北宋时的“广南”包括今广西和广东两省。

明代广西东部野象很多。

明代在今南宁东面的横县设立了驯象卫,意味着这些山地可能都有野象分布。

明朝政府派出二万士兵来驱捕野象,可见当时广西东部野象数量之多,以及危害程度之严重。

清代,《乾隆府厅州县志》卷四四《南宁府》土贡有象。

但到了清代后期,亚洲象分布范围迅速缩小。

在两广地区最后消失可能在19世纪中期。

(以上内容引用自《存在于中原地区的大象,为何只在云南?2000年气候变化这么大?》,作者棠棣tandy)

广西自清代后期,再无大象。

只有一座万年来,矗立在漓江和桃花江汇流处的象山,依旧在潺潺江水中,历经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美不自言。

付费拍照的道具

天空之镜、竹筏、涂得五颜六色的“我在桂林等你”的玻璃瓶、画框、玻璃球……

网红拍照道具,和大理洱海边一样一样的。

游客不多,付费进去拍照的很少。

我利用画框、玻璃球、玻璃瓶,拍了几张。

一水抱三山,象山、穿山、塔山。

有明代古塔的就是塔山。

它与穿山在百万年前为同一山体,后地壳上升,水面下降,山体分离,成独立的孤峰。

穿山,这名字古怪。

我拍的照片角度不够好,隐隐能看到山腰上有一个中空大洞。

这里有许多奇妙的溶洞,分层散布,穿透全山,故称“穿山”。

象鼻的两侧

鱼鹰回首,水月洞天。

宋蓟北处士《水月洞》诗云:

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

水流月不去

月去水还流

可是这样的场景只能想象一下,下午6点半,景区关闭。

哪能体会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泛舟于水月洞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景象!

象山酒窖

封山,绕着象鼻山的山脚走,闻到一股子在宜宾闻过的味道。

原来是三花酒的酒窖。

米香型白酒,我寡闻了。

白酒有 12种香型,我只知道酱香和浓香。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三花公司就在象鼻山的漓江中打井,汲取地下清泉酿酒。

三花酒酿造历史可追溯到南宋,被誉为“桂林茅台”。

作为米香型白酒的代表,我打算网购一瓶给老爸尝尝。

写到这里,暂停,查哪12种香型。

然后打算每一种香型买一瓶价位合适,执行GB/T10781标准的,送给老爸喝。

熟悉的,重温滋味。

陌生的,尝个新鲜。

桂林石刻

有摄影师驻扎在象鼻后拍照,大声吆喝:免费。

后来我在七星岩拍了一张免费的,才知道免费给1寸的照片,放大后加框的要付费。

愿意买的人不算多。

一个狭长的洞穴

白天可以泛舟靠近水月洞

“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

可怎样才能看到?

从岩洞往外张望,象鼻深深地插入水中,岩石上刻有“水月洞”三个字,没有上色,不太明显。

内有张孝祥《朝阳亭诗并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陆游诗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余件。

古人在朗月当空时,泛舟漓江,穿洞而过,煮酒烹茶,高谈阔论,举杯邀月,当是美哉妙哉的天地之景。

在此美景下,诗词歌赋信口占来,浑然天成。

今人难有机会赏此美景,也就吟不成句,作不了诗了。

又见摩崖石刻

这里最早石刻是1079年,曾布等6人的题名。

凡名山大川,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到此一游,总爱在山崖上刻下尊姓大名、年月日,做官的或曾做官的,照例在姓氏前冠以长串的头衔,意犹未尽者,更要题诗一首,或者简述此行的经过、同游的伙伴。

这类文字,就是摩崖题名。

这不就是如今的“某某到此一游”吗?

当然古人讲究,费时费钱,延请工匠摩勒上石,而且题名的多是文人墨客,文字、书法总还说得过去。

曾布是曾巩的弟弟,元丰元年(1078年),曾布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出知桂州。

龙图阁是北宋的皇家文化机构。

收藏有宋太宗御书、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

1007年,设龙图阁学士,为正三品。学士下设直学士、待制。

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也以“包龙图”称之。

那曾布也可称为“曾龙图”吗?

和漓江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