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费米(诺贝尔奖获得者)
链式反应
说明:
① 重核裂变 铀核在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块质量差不多的碎块,并放出大量核能。弗里施借用细胞分裂的生物学名词,把这类核反应定名为原子核的裂变。
重核裂变
铀核被中子轰击后产生钡和氪以及三个中子放出大量的核能,这三个中子再轰击铀核,会同时发生三次核裂变链式反应,产生九个中子,这九个中子再次轰击铀核……以此类推,产生的中子越来越多,核裂变链式反应发生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剧烈,产生的核能就会越来越多。
核裂变反应方程
② 临界体积 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原子内部的空隙很大,如果铀块不够大,中子在铀块中通过时,就有可能碰不到铀核而跑到铀块外面去,链式反应不能继续。只有当铀块足够大时,裂变产生的中子才有足够的概率打中某个铀核,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通常把裂变物质能够发生链式反应的最小体积叫做它的临界体积,相应的质量叫做临界质量。
③ 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制成的,在极短时间内能够释放大量核能,发生猛烈爆炸。1945年夏天,日本败局已定,美国为了加速战争结束,同时也是为了抑制苏联,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保罗·蒂贝茨上校为指挥官,向广岛和长期投放了相当于两万吨TNT能量的原子弹,顷刻之间,城市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紧接着城市马上沦为火海,爆炸的强光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巨大的声音使使无数人失聪,6千多度的高温,把一切都化为灰烬;冲击波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爆炸中心的人和物,瞬间被分解成原子。离中心远一点的地方,也被烧成灰烬。而辐射更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慢慢的杀死广岛,长崎的一切生灵。而苏联研制并试爆的“大伊万”更是强行的使亚欧板块移动了一厘米!
原子弹爆炸
核电站 1942 年,费米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首次通过可控制的链式反应实现了核能的缓慢可控释放。其中铀棒是用来发生核裂变反应的,而上面的镉棒可以上下抽动,并利用镉能够吸收中子的性质来控制核反应。核电站属于清洁能源,目前按热源分类可将核电站分为压水堆核电站,沸水堆核电站,重水堆核电站,快堆核电站。我们熟悉的福岛核电站就属于沸水堆核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