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百解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或者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可惜生活的压力和肩上的责任,让很多人都困在这世间,为着几两碎银劳苦奔波。
但生活中总有例外,浙江宁波的谢建光就是如此,59年的人生路,他有35年走在路上。
真正做到了像他笔记所写的那样:
我从天上来,住在这荒野之中,与大海为伴,吃青草石头。
01
福州某个山洞。
一个20多岁的小伙平躺在地,耳边是虫子窸窸窣窣活动的声音。
男子浑身无力,连手都举不起来,他静静的等,等着自己闭上眼睛,可漫天的星辰令他眷恋,美得他不愿闭眼。
洞口吹来的风轻轻的拂过他的脸颊,好似一双温柔的大手,在她的轻抚下慢慢的睡了过去。
等他再睁开眼时,已经趟在医院的病床上。
这名男子正是今天的主人公谢建光。
在这之前,他是一位不得志的少年。
他出生于1959年,因为父亲的关系,在村中处处受人白眼,上学时他酷爱文学,立志要当一名作家。
结果却被品德老师一顿嘲讽,受到同学霸凌和嘲笑。
从哪之后,学校成了谢建光最厌恶的地方,再也没去过。
辍学在家后,他拜了刷油漆的师傅当老师学手艺,后又去当了木匠,被刨板机割去两个手指后,谢建光叹言:“若是没有这些烂遭事,我定会在课桌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后来高考再次开放,谢建光报名参考,可早已离开校园多年的他又怎么能比得过那些时刻做准备的学子呢?
果不其然,谢建光落榜了。
那一年他23岁,父母年迈,自己生活拮据。
父母见他颓废,又没有工作,便让他结婚,说:“成家立业,家成了这业也就成了。”
谢建光不乐意,他心里想着这不是祸害别人姑娘吗?
他想起了《古今诗语》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想去远方看广阔的天地,触碰内心深处的灵魂。
于是身上只有150元的谢建光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徒步旅行。
可这去又该去哪呢?
从宁波老家开始,他徒步至温州,再辗转到了宁德和福州。
在这一路上,他遇见了各式各样的行人,有与他一样徒步旅行的,也有骑着自行车旅行的。
他们互不相识,只是偶遇,然后互相陪伴,互相倾听,故事讲完了就分道扬镳,谁也不牵挂,谁也不留恋,倘若有缘,那就江湖再见。
这样的日子新鲜惬意,让谢建光感到了自由,他说:“在这大自然之中,我可以做任何傻事,我也不会因为傻而被责骂。”
但在这个行程中,并非所有的一切都美好,谢建光也在衣食住行上遇到了不少难题。
最开始因为身上有钱,日子尚且好过,后来钱花光了,他便难了,从徒步旅行者变成了大街的流浪汉。
野果野菜成了他果腹的食物,有时候路过村庄,一些村民见他可怜,也会给一些番薯土豆,要是路过繁华一点的地段,谢建光就会去一些快餐店门口,吃别人吃剩的食物。
一开始谢建光也觉得难为情,可行走在山间的自由浪漫让他迷恋,与生活上的贫瘠相比,精神富足更重要。
所以,林中升起的朝阳和夜晚的漫天星辰挽留了他归家的脚步,在这段心灵之旅上,谢建光越走越远,直到忘我。
在经过福州路段时,他遇到了一对乞讨的母子,看着她们可怜的样子,谢建光于心不忍,把身上唯一的32元钱给了她们。
随后他推着他的板车走进了深林中。
可这一次,他差点就命归自然。
人吃五谷杂粮,身上总会有不利索的时候。
在林中,谢建光找了一个山洞落脚,渴了就喝溪水,饿了就吃野菜,可有一天他病倒了,浑身没力连坐起来都难。
那时他就想着,与其挣扎,不如安安静静得等着生命最后一刻到来。
他想睡,可漫天的星辰又亮得让他不舍得闭上眼睛。
直到一丝丝的微风抚摸着他的脸颊,他才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
所幸,后来他被一群上山探险的驴友救了回来,送到了医院。
在了解到谢建光的情况后,警方把他送回了宁波老家。
谢建光的突然出现,让他的父母晃了神。
原来谢建光消失的日子,父母一直都在找他。
看着他纤瘦的样子,母亲拉着手说:“你这个不省心的孩子知道回来了!”
可这一次回来,谢建光并没有就留下来太久。
02
回家后,谢建光依旧对大自然的景色念念不忘。
休息半年,他决定再次启程。
可这一次,他不再说走就走。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为了不让自己在风餐露宿,他找来了一个别人不要的推车,然后找了一些木板给自己搭了一个两层的“房子”。
上层是用来放他最爱的书,下层就是他缩着睡觉的地方。
为了预防被雨淋,谢建光还在房子外面包了一层铁皮。
解决住宿问题后,他又学习了不少野外生存的知识和一些烹饪技巧,然后带上应急药品,告别父母再次出发。
为了避免让自己在一次陷入困境,他一边走一边给自己挣生活费,去到一个地方就帮干一点活,挣一点钱买上一点生活用品。
打工挣来的钱他也不乱花,除了吃饭以外他买得最多的东西就是笔记本、笔和书。
这些年来,谢建光一直都坚持看书,他最爱的是《海涅诗选》,累了就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
遇上有意思的事,心里有了什么感悟,就在笔记本里记一记。
他与书香作伴,里面的一字一句温暖着他的心,也治愈着他的灵魂。
只是在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走到云贵高原,去那里看一看。
心之所想,脚之所向。
他推着他的铁皮板车往着云贵高原的方向走。
这一路上,他遇到过很多人,他们在得知谢建光的故事后都会邀他一起坐车前往,或者搭他一段路。
但谢建光都拒绝了,他说:“我之所以要徒步,就是为了寻找不一样的自我,看这路上的风景,听这路上的声音,车子太快了就听不到了。”
谢建光就这样一人一车推着走到了云贵高原,踏上高原看着连绵不断的山脉和葱葱郁郁的山林,谢建光惊叹道:“我来对了,我早就该从我那个落后的小山村出来,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去了云贵高原之后,谢建光又去了其它地方,就连冰天雪地的漠河和人烟罕至的北极都有了他的足迹。
到2018年为止,谢建光已经徒步35年,他双汇脚丈量的路程也有了30万公里,随着周围人口口相传,他的事迹也被很多人所熟知。
相信老一辈,喜欢旅游的人都会听过他的名字。
那些友人看过谢建光的笔记本后,无一不被他的内心世界所震撼。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些震慑心灵的句子,他们出资给谢建光出了一本名为《疯行天下》的语录。
谢建光的每一句感悟和心得都记录在里面。
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谢建光在徒步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和放弃了什么。
其中就说到了他的姻缘。
有一次,谢建光去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拜访,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大学女老师,在得知两人目的地一致后他们结伴同行。
在路上,女老师被谢建光的文采折服,而谢建光也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探访完少数民族居住地后,他还到女老师所在的城市停留了一个月。
他要走时女老师挽留,甚至提出要跟他结婚,谢建光也曾为此犹豫过,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告别,继续他的旅程。
只是这一次之后,谢建光挣钱买了一台手机,在路上遇到一些聊得好的朋友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逢年过节时也会互相通信。
不过,对于谢建光徒步旅行的这种行为,他们父母十分不理解,觉得他不懂事,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
劝他:“孩子,你就不要再走了,在家里过上一些普通人的日子不好吗?”
可谢建光却摇摇头说:“我想直到我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我还是会在路上。”
面对他的固执,父母无可奈何,一直到后来谢建光出书,他们才宽了一些心,也就随了谢建光的意,不再念叨他。
可惜的是,得到父母的理解后没多久,谢建光就离开了人世。
2018年夏天,谢建光想要再去一回东北,在去之前他好像就有了预感,他发信息跟朋友说:“我觉得我会在一个黄昏停止心跳,我似乎看到了我生命最后的跳动。”
一语成谶。
在黑河休息时,谢建光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下肢浮肿,连续便血半个月,朋友们都劝他去医院看看,但他却不愿意去,后来晕倒在宾馆,吓得老板连忙打电话送他去急救。
因为常年的饮食不规律,导致他肠胃染病,送医院时情况已经危急,这一去谢建光也没再醒过来。
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在路上走到了他生命的重点,他于黑河长眠。
结语:
对于谢建光一生,有人羡慕向往他能够放下一切,顺应自己的内心,寻找最纯粹的自己。
但也有人觉得他软弱不已,经受一点挫折就逃避责任,放下自己的父母不理不赡养,是大不孝。
他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笔下的老人和他本人。
人的一生要怎么度过不应该有对错之分,小说里老人艰难悲苦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而塑作者造他的海明威获奖无数,受人尊敬,最后却饮弹了结。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一个人不管他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它对社会无害,不影响身边人,那它就有存在的意义和值得被他人尊重。
本文由@李百解 原创,创作不易,你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