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是很强大的武器,学习并能够坚定实行的人都非常伟大,这里不举例说明,历史人物俱在,很生动,大家可以去找。我这里说说普通人如何运用心学来提高人生境界,促进个人发展,确保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我们平日里总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挫折以及身体和心灵的伤痛,常常使我们愁眉难展、坐立不安,甚至忧心如焚,每当这时候,我们的反应往往不是枯坐发呆、辗转难眠,便是去打牌、游戏,或者喝闷酒,借此来舒解心中的愁苦和烦闷。你别说,有时候还真起点作用,或者可以稍稍的忘记些不快。可是过不了多久,这些愁苦又会找上门来,因为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而能与人言无二三,到了无处排解时,又要重复昨天的故事,再去牌场、酒场或者声色场中去寻药方,而那药的效力会越来越差,到了后来,甚至会完全无效,你就是再怎么折腾,心中那些的苦闷依然固我毫不动摇。那么,阳明先生是如何教导我们的呢?那就是,时时的致良知,随时保持内心的澄明。
要做到致良知,首先,我们要立一个自律的念头,告诫自己做该做的事,权且称之为善事吧,虽微小的事,只要它有两面性,一面是善的,一面是不怎么善的,那我们就坚决去做那善的,决不向着不善的一面偷窥。比如,我们有了愁苦一时不得解决,可以去放松甚至放纵一下,也可以去看书、写字,或干点家务活,那我们就坚决的去看书、写字,或干家务活。这样,不仅不使我们墮入更大空虚,而且能让我们真正地平静下来,也许一旦平静,那本无解的愁苦烦闷就有解了,或者其竟自解了。当然,你如果原本就能够集中精力去找寻解决的办法,那说明你已经致了良知了。
其次,我们在致良知时要相信直觉。什么样的直觉呢?就是所谓的第一感。一件事情到得眼前,我们的心中会立即有一个判断,这个判断不是具体的做事方法,而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我们要瞬间紧紧地抓住这个方向,然后朝这个方向行动就可以了。比如说,看到身边有人面临危险,而自己可以出手相助,但这样会给自己也带来一定的危险。这时候,良知会告诉我们要立即伸出援手,如果我们再三地考虑得失,将可能不仅会给自己留下遗憾,还会错过救人的机会,让那人及其家人面临巨大的苦痛。我们这样的决定,有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伤害,但是,社会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是友爱的、互助的,因为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和谐美好。你奋不顾身地去救人时,你的行为就在社会上加重了这种价值观,使之成为更加普遍的理念。再比如,你去饭店请客,临了桌上总还要剩些有价值的饭菜,是打包带走呢,还是不要了呢?我想,你的第一感一定是带走它,但你当时又会因为面子,而把这第一感给压下去,这便是没有致良知。再再比如,你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公交车上坐着,这时上来一位需要座位的人,你的第一感一定是应该起身让座,但是你看了看边上的其他人都没有动,你可能就会产生犹疑,不知道该不该起身。而你犹疑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起身,而同时,一种负疚的感觉会一直压着你。做好事是需要勇气的,哪怕象让座这样的小事。而像北京某大妈因别人让座迟了就去骂人家的现象毕竟十分罕见,不然也不会成为热门话题。
再次,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甚至痛苦的事时,去想一下那些大人物是怎么做的。阳明先生在龙场时正经历人生的最低谷,他每天躺在一个没有盖的石头棺材里仰望星空,就想啊,若圣人处此境地,该如何去做呢?想着想着便悟了道了。我们现在学党史,我们看到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少波折和苦难,很多人掉队甚至变节投敌了。但坚持到最后的那些人个个都不简单。他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是光明的,且因之早早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并时时处处的言与行都是为着这目标的实现,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有的人,哪怕光明就在眼前,他也会忍受不了现实的苦难而宁可得一时的喘息却毁掉一生的理想。
最后一点,大家要清楚,致良知可以使你平静,可以让你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并不能立即变得无所不能,更不会因此也变成伟大人物。伟大人物都是能致良知的,但他们还有其他优秀于别人的特点,并且少不了创造英雄的时势。我们致良知,要追求的,首先应该是做一个能够自我控制的人,一个善良美好,有益于人群和社会的人,一个可以使自己和身边的亲友获得更多幸福感的人。能不能成为伟大的人,就留给大道吧。否则,过于执着,反而是走偏了路念歪了经,是良知受物欲蒙蔽的表现。
总之,要致良知就要坚守良知,当坚持不下去时想想别人是如何坚持下去的,又不执着于头衔名望,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致良知了。
嗯,到上班时间了,我该工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