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独往的人,未必强大;但内心强大的人,往往独来独往

推荐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36 00

文/花舍

个人的高度,往往是独处时的态度所决定的。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仔细想想,不无道理。

一个畏惧独处的人,会逼着自己合群,打着“交朋友”的幌子,肆意干扰别人的生活,自己也容易因此迷茫。

因为过分合群的结果,必然会导致一个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一个人无法脱离群体生活时,要么成为众生中的一粒尘埃,要么被别人想法左右活得不像自己。

到了最后才能明白,合群,也许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证明,这才需要与别人紧紧抱团。

但是,那些能够独来独往的人,就一定强大吗?

其实也不尽然。

独处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主动独处,在独处中保持清醒,不断提升;一种是被动独处,因为被群体排外,这才不得不面对孤独。

倘若独处并非自愿,带来的不过是不断地自我怀疑,只有主动独处,才是内心强大的证明。

换句话说,独来独往的人,不一定真的内心强大,但那些内心足够强大的人,一定善于独来独往。

足够清醒,才习惯独处

曾经看过一段关于90后艺术家黄几的故事。

黄几和女友定居在杭州,可他与女友的相处状态与普通人不同,每逢假期,他都会一个人去往浙江,在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里独居很长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黄几不断创作。

没有灵感就去外面走走,有了灵感立刻将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他的房间装修地十分简单,因为他的目的是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第一次看到黄几的故事时,便被深深打动,因为多少人都是行走在路上,却忘记了自己的灵魂还在后面。

未融入灵魂的生活,哪怕热闹也会显得毫无生机。

可想要找寻自己的灵魂,需要做的便是打造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天地,腾出一段无人参与的时间。

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多多少少都做到了这一点,因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不会在没有人陪伴的时候感到孤单和无聊。

当初的钱钟书就是如此。

每次钱钟书写作,都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接待任何来客,连想要采访的记者都会被拒之门外,因为他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人这一生最难的,从来都不是挣钱,而是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在独处中看到真正的自己。

因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会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内心强大,才不惧独处

有些时候会思索。

为什么清楚独处好处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独处的人却不多呢?

后来觉得,也许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生怕被人议论,这才没有办法成为一个看起来似乎“不合群”的人。

就像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形单影只意味着“没朋友”,无人相伴意味着“没魅力”。

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误会”,为了显示自己也善于合群,很多人不想合群,却会强迫着自己配合某一个群体。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

独处和社交能力并无关联,哪怕是热爱社交,朋友众多的人,也需要通过独处来保持清醒、整理思绪。

因为有些决定,只能自己去做;有些选择,只能自己拿主意。

更何况,一个想要成就自身的人,该做的第一件事,本就是不惧他人议论。

如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利兰德。

当思特里兰德意识到艺术在召唤他时,丝毫不介意别人怎样看待他,他不惧别人的眼光辞职,之后远走他乡。

看起来,思特里兰德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这条路,却向后人证明他活过,因为他创造的价值无人可以替代。

罗振宇曾在《时间的朋友》演讲中说道: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你自己的本事,其二是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简单来说,高质量的圈子,能不断放大一个人的能力,牵引他走向更好的目的地。

朋友的意义,不需要多言。

可仍旧需要明白的是,好的圈子放大一个人能力的前提,是一个人得先有能力,能力才能被放大。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没有能力,再好的圈子,再多的朋友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提升能力的捷径,便是学会独处。

独处是一个人最佳的增殖期,只有学会享受孤独,才有可能在之后的人生中,一步步自我成就。

—END—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