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大家眼里呢,这古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威风凛凛、名震四海,说一句话,没有谁不敢听的。不过,却有这样一个人例外,那就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总的来说,他这个人表面看着风光无限,其实心中饱含心酸,是一个活得比较憋屈的开国皇帝。
公元276年,司马睿在西晋的首都洛阳出生了。三国时代的著名人物司马懿(音yi),是他的曾祖父,琅邪武王司马伷(音zhou),是他的祖父,琅邪恭王司马觐(音jian),是他的亲生父亲。同时,司马睿也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从子。
那“从子”是什么意思呢?在当时呀,把血缘关系隔得较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后来,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就把亲兄弟的儿子称作从子。也就是说,司马睿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侄子。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这司马睿也是西晋皇族血统的后人。事实上,公元290年,他的父亲司马觐去世后,他就依照世袭的惯例,接过了父亲琅邪恭王的爵位。这一年,司马睿刚刚十五岁。
同样也是这一年的四月,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任的晋惠帝司马衷天生愚笨无能,没有办法掌控当时的局势,导致皇帝大权被贾皇后把持。这贾皇后滥用职权,随意排挤反对自己的人,将整个朝廷弄的一片混乱。
这种动荡险恶的政治局势,司马睿当然也看在眼里。然而,作为皇族成员的他,却选择了委曲求全的策略,从不占位争端的任何一方,也从不对自己争取任何利益。当然,他这么做,不代表自己就没有想法,他之所以委曲求全,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自己手中,并没有掌握兵权,很难得到其他人的实质帮助,弄不好,还会惹祸上身;二是当时朝野上下流传一个说法,说司马睿的皇族血统不纯,是某某人的私生子。虽然没有得到实锤确认,可也给司马睿带来不少困惑,让他在皇亲国戚面前抬不起头。
所以,不是司马睿没有野心,而是由于实力不允许,使他不得不委曲求全。
就在司马睿委曲求全的蛰伏等待中,他人生中的两个贵人出现了。一个是西晋的东海王司马越,另一个是他的好朋友王导。
我们先说东海王司马越。在前面我们讲过,由于贾皇后把持朝政、滥用职权,引起司马家族的不满,赵王司马伦首先以“清君侧”的名义,开始起兵造反。后来,局势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不断发展,从原来的一王起兵,发展到八王之乱,这其中,就包括东海王司马越。史学家把这一历史事件,称之为“八王之乱”。
而这时的司马睿依旧保持低调,其实,他是在暗中集聚实力。
就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年轻冷静的司马睿,引起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注意。司马越打算,把司马睿笼络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正好,司马睿也想找个大后台做依靠。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
司马越非常器重司马睿,就让司马睿去管理大后方江东。这正好符合司马睿的心意,因为,司马睿早就想找个机会,来扩展自己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名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司马睿初来乍到,再加上属于寂寂无名之辈,江东当地的各种势力,并不买司马睿的账,经常以各种理由抗拒司马睿,这让司马睿非常的头疼。
就在这关键时刻,司马睿的另一个贵人出场了,他就是王导。
这王导是司马睿手下的一个军师,同时,也是司马睿非常要好的朋友,负责为司马睿出谋划策。在王导的帮助下,司马睿才渐渐在江东站稳脚跟。
公元311年6月,匈奴人攻陷了西晋首都洛阳,抓走了当时的晋怀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不久后,晋怀帝被匈奴人杀害。于是,年仅十一岁的司马邺(音ye)在长安登基,是为晋愍(音min)帝。
后来,司马越死后,司马睿继承了司马越的位置,在晋愍帝登基后不久,司马睿又被封为左丞相。
公元318年20日,晋愍帝在平阳被匈奴人刘粲(càn)害死,西晋王朝至此灭亡。
公元318年4月23日,晋愍帝被害的消息传到江东。4月26日,在王导等人的帮助下,司马睿在半推半就中,顺利登上了皇位,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东晋正式建立。当时东晋的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虽然这司马睿当上了皇帝,可是,他在皇族中依然缺乏威望,也没有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势力。所以,他依然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依旧还是不稳。这让司马睿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司马睿决定重用王导,由他帮助自己管理朝政。这王导倒也不负重托,通过运用各种策略,很快就让南北双方的士族,都支持司马睿,东晋的政权根基,终于稳定了下来。
出于对王导的感激,司马睿任命他为宰相,帮助自己共同管理朝政,并特许他可以和自己共坐龙椅。可见,这司马睿,是多么的看重王导。这王导呢,也经常劝司马睿好好打理朝政,尽量与人为善,从而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这在当时呢,被很多人称为 “王与马,共天下”。
就这样,以王导为首的家族势力,是越来越大、越来越膨胀。渐渐地,整个朝廷的官员,几乎四分之三都成了王家人。这其中呢,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王导的哥哥王敦。这王敦是个武将,以前一直和王导一起,帮着司马睿打天下。
就这样,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掌控军权,每逢国家有大事小情,王家人不经过司马睿,就可以拍板决定。这司马睿看着心里别扭,可又不能直接明说,心想这自己不成了一个傀儡了吗?
时间一长,这司马睿就不想忍了。于是,他开始暗中安排心腹,比如刁协、戴渊等人,想要一步步压制王家的一家独大。可惜,司马睿的醒悟太晚了。
当知道司马睿想要换掉自己后,王敦被激怒了。公元322年,满怀野心的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起兵造反,杀掉了司马睿的心腹戴渊。随后,便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首都建康城。
面对兵强马壮的王敦,司马睿又岂是对手?而他布置的军事防线,很快就一败涂地。王敦直接打进皇宫,劫持了司马睿。
司马睿只好再次委曲求全,他哀求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还当我的琅邪(yá)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
司马睿的哀求,并没有换来王敦的心软。他将司马睿直接“架空”,硬生生将司马睿弄成了“摆设”。可以这么说,这时的东晋王朝,早已不姓“司马”,而是改姓“王”了。
虽然如此,这王敦并没有如愿当成皇帝。毕竟,他还没有胆量,公开将司马睿直接罢免。因为几乎朝中所有的文武百官,仍然把司马睿,视为东晋的合法拥有着。
这王敦在宫里一番折腾羞辱后,这才率领大军回到武昌,继续遥控朝政。
根据史记记载,司马睿被架空后,整天郁郁寡欢、胆战心惊。刚开始,还有想要和王敦对抗的念头,后来,随着自己的亲信重病死去,他开始彻底绝望,最后,患上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
公元323年1月3日,晋元帝司马睿因忧郁而死,终年47岁。可谓活的憋屈,死的凄凉,皇帝做到这份上,真的是可悲可叹。
对于司马睿的失败,后人总结出两点:一是为人优柔寡断,在王家出现祸乱苗头后,因为顾及王导的功劳,没有及时下狠心压制;二是本人没有什么才能,如果没有王导的帮助,恐怕会一事无成。
当然,也不能说他就一无是处。在他刚登基时,采纳王导的建议,团结南北方士族,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生产、休养生息,安抚从北方来的流民,基本上稳定了国家长期动乱的局势。
同时,他在打压王家一家独大,振兴皇族权利上,也不是丝毫没有收获。他采取的拉拢与打压王氏集团政策,还是起到效果的。如果不是他过早去世,重整朝廷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
并且呢,司马睿的悲剧,也唤起了他儿子司马绍的警醒。在司马睿死后,立下遗诏由太子司马绍即位。公元322年11月11日,23岁的司马绍登基,是为晋明帝。
晋明帝登基后,虽然还让王导辅佐自己,但却暗中对王敦展开调查,并在军事上做了部署。不得不说,与父亲司马睿相比,司马绍要机灵聪明得多。
根据史书记载:晋明帝从小就聪慧过人,是个文武全才,为人孝敬明礼。
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卧床不起。司马绍见有机可乘,便开始谋划出兵。不想消息走漏,王敦再次先发制人,派兵来攻打建康城。不过,这次王敦可没有那么幸运,很快,就被司马绍的大军打败。而王敦本人,也在不久后,病重身亡。看来,司马绍的这种做法,也算为父亲出了一口恶气了。
王敦死后,司马绍对王家其他人网开一面,依旧继续重用王导做宰相。晋明帝的这个做法,巧妙地处理好了“王敦之乱”的善后工作,成功地稳定了东晋混乱的的局势,维护了皇室的权威,保持了国家的稳定。
听完上面的故事,同学们是不是感觉,这晋明帝很聪明呢?不过,晋明帝虽然聪明能干,可惜在位时间不长,仅仅3年。
公元325年8月,司马绍得了一场疾病,生命垂危之时,他召见朝中重臣元老,并立下遗诏,立皇太子司马衍为下一任皇帝。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
司马绍虽然在位时间短,但他凭借弱势的皇权,成功遏制了造反势力,稳定了国家局势。所以,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勤奋皇帝。
© 版权声明
本页内容中文字和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aiodt.com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