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明军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丁酉再乱”。相较于明军取得了平壤大捷和碧蹄馆之战取得胜利的第一次抗日援朝,明军第二次抗日援朝的作战争议颇多。除了明朝水军在露梁海战中取得辉煌胜利,明军陆军的作战并没有取得较多像平壤之战那样的攻城拔寨,歼灭日军主力的胜利。明军的第一次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战役和顺天战役都都没能完成预期的作战目标。可以说,明军的第二次抗日援朝败多胜少。
但即便是明军第二次抗日援朝败多胜少,日军依然在1599年选择从朝鲜撤军。这就意味着,明军在战略上胜利完成了抗日援朝的任务,让日军此后300多年间不敢再次侵犯朝鲜。
那么,为何在明军第二次抗日援朝败多胜少的情况下,日军依然选择撤军?日军的撤军和丰臣秀吉去世真的有直接关系吗?
上图_ 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至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第一,丰臣秀吉发动的第二次入侵朝鲜的战争,其作战的目的并非是武力占领朝鲜,而只是通过战争的方式,逼迫朝鲜成为日本的附属国。
1597年夏天,日军大规模出兵进攻朝鲜,拉开了第二次入侵朝鲜战争,也就是“丁酉再乱”的序幕。但对于日军第二次进攻朝鲜的动机,也就是发动战争的动机,史学界有争议。
日本近代历史学家德富猪一郎在其著作《近世日本国民史·朝鲜役》中承认,日军第二次进攻朝鲜已经不敢打进攻明朝的想法,只有进攻朝鲜的想法。而且,日军连拿下朝鲜全部国土的野心都没有了,只想拿下朝鲜半岛南部的全罗道地区。
日本国内学者中野等在其历史著作《秀吉的军令和大陆的次攻》中指出,日军进攻朝鲜的想法只是为了占领朝鲜南部地区,这一说法得到了我国研究壬辰战争的历史学者杨海英女士的赞成。
当然,上述观点是近现代学者的看法。但上述观点并非是空穴来风。有当事人历史资料的佐证。
上图_ 小西行长(1558年-1600年)
小西行长给朝鲜地方官员的信件中表示,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目的并非是占领整个朝鲜半岛,而是出兵示威,希望朝鲜向日本求和。
而宗义智的一位家臣给朝鲜人写的信件中表示,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因为丰臣秀吉害怕国内政变对其统治不利。
结合以上历史分析就能看出,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侵略战争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占领整个朝鲜。可能丰臣秀吉对入侵大明还有一些侥幸的想法,但丰臣秀吉始终不敢把这个想法付诸于行动。毕竟第一次入侵朝鲜,日军就在平壤和碧蹄馆连续遭到明军的沉重打击。
那既然日军的目的并非占领全部朝鲜,而只是占领朝鲜的南部,有可能通过武力方式逼迫朝鲜成为日本的藩属国。那日军在朝鲜的作战意志坚定性就不会像第一次入侵朝鲜的时候那样坚定了,只要日军出现较大的进攻挫折,或日本国内的矛盾影响日军作战,日军就有随时撤兵的可能。
上图_ 万历朝鲜战争时,朝鲜板屋船
第二,第二次进攻朝鲜的日军士气比第一次低落很多。
根据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的记载,日军上至将领,下到士兵都以渡海征战“为怨”。一个“为怨”的关键词,就很明显的表现出日军士气的低落。日军上下都希望能打一场针对朝鲜的速战速决的战争,如果战争拖成持久战,日军官兵宁愿撤军也不愿意打仗了。
“倭人等厌苦兵役,愿骂关白者无数”。这一句史料将日军下层士兵对兵役的厌恶,对丰臣秀吉的憎恨说的非常到位。
上图_ 朝鲜王朝(明清)
第三,日本方面国力有限,难以拿下朝鲜全部国土。
第二次入侵朝鲜的战争全面打响后,日军进攻部队一路插到了京畿道的部分地区,兵锋直接瞄准王京。但是,此时的丰臣秀吉知道日军后勤补给已经跟不上了,如果日军孤军深入很容易造成被明军全部歼灭的严重后果。丰臣秀吉下令日军先头部队在庆尚道、全罗道等作战后撤出去,在朝鲜南部沿海地区修建城池以求自保。如果明军尽全力进攻朝鲜南部日军修建的城池,日军会大概率选择从朝鲜撤军。
也就是说第二次朝鲜战争,日军经历了短暂的孤军深入后,日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转入相对防御的态势等待明军进攻。此时的日军已经全然没有拿下朝鲜半岛的想法了。
上图_ 蔚山和庆州所处位置 (万历朝鲜战争)
第四,明军在第一次蔚山战役中给日军士气以沉重打击,让日军将领萌生出尽快从朝鲜撤军的想法。
从战术上看,明军的第一次蔚山战役是失败的。明军没能拿下蔚山城防。但是从战略的角度上看,蔚山之战对明军来说却是一场相对成功的作战。明军以阵亡1521人,受伤2900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多人。明军所展现出的较强的攻坚战能力对日军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加藤清正甚至还担心明军再次进攻蔚山城。
而在顺天倭城的小西行长在第一次蔚山战役结束后萌生出离开顺天倭城撤退的想法,小西行长的女婿宗义智已经将物资装载在船上准备逃跑。岛津义弘听说明军出动百万大军反击日军,准备让晋州城的日军撤退到泗川地区。
上图_ 日本史料《朝鲜物语》,关于蔚山之战的记载
蔚山战役结束后,日军将领在庆尚道召开作战会议,一致认为日军应该收缩战线,将兵力撤退到沿海地区。这一建议相关的提案被丰臣秀吉拒绝了,日军将领又提出第二个提案,日军应该从顺天、蔚山、南海岛等地全线撤退,撤退到沿海地区待命。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都要率军撤退。丰臣秀吉虽然反对撤军,但也无力回天。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日军还是选择了撤军。
为了避免日军主力被明军歼灭,丰臣秀吉从朝鲜直接撤回了一半军队,只在朝鲜留下了6万日军。宇喜多秀家、小早川秀秋等日军将领回国,只有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日军将领选择留在朝鲜。
被日军俘虏的朝鲜学者姜沆在《看羊录》记载了,蔚山战役结束后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谈话,这个谈话明确说明,丰臣秀吉有让日军从朝鲜全面撤军的想法。但丰臣秀吉的想法只是想法,6万日军留在朝鲜是客观的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援朝战争初期,第一次平壤战役明军吃了败仗的情况下,小西行长给丰臣秀吉传信,认为明朝不可侵犯。可见小西行长是对明朝实力有清醒认识的将领。
上图_ 丰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第五,明神宗无退兵意愿
明军在第一次蔚山之战、第二次蔚山之战、泗川战役和顺天战役等进攻战役中没能达成预期目标。明军主将邢阶甚至采取给小西行长、岛津义弘行贿的方式,希望能达成有利于双方的停战撤军要求。明军随时有可能从朝鲜撤军。但此时的明神宗坚持以武力消灭日军,这是因为丰臣秀吉已经去世,兵科给事中张辅之认为明军应该水陆联合进攻,全面消灭在朝鲜的日军。
明神宗可能有增兵朝鲜的想法,这是因为第一次抗日援朝战争结束后,日本和明朝展开谈判。明神宗还一度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但丰臣秀吉却第二次出兵朝鲜,这让明神宗和明帝国的大臣就怀疑日本是否有停战谈判的诚意。
在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爆发后,明军出兵的总兵力比第一次出兵33000多人的总兵力还多,总兵力近10万人。虽然明军在第二次抗日援朝战争的一系列城市攻坚作战中败多胜少,但明神宗以武力消灭日军的战略是不会因为邢阶等明军将领和日军的谈判而改变。随着兵科给事中张辅之建议明军应该全面消灭日军建议的提出,明神宗很可能继续增兵朝鲜,彻底消灭日军的想法。
上图_ 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而张辅之给明神宗的建议发出后不久,明军在露梁海战中重创日军,歼灭日军数千人。如果说露梁海战之前,日军可能还有继续留在朝鲜沿海地区作战的想法。那露梁海战后,日军确实就全面撤退了。日军快速撤军的目的就是恐惧明朝增兵全歼日军。在露梁海战结束后,明朝陆军和水军继续逐渐残敌,有抓捕俘获日军的记录。
所以,明神宗坚持以武力消灭日军的战略和露梁海战的胜利,是日军选择撤军的决定性原因。
上图_ 露梁海战 示意图
综上所述,丰臣秀吉第二次进攻日军战略的改变,日军士气低落,第一次蔚山战役后日军将领决定收缩战线是日军撤军的次要原因。而明军和日军展开谈判后,明神宗坚持以武力消灭日军,以及露梁海战的胜利成为日军选择撤军的直接原因。
毕竟第二次抗日援朝作战,明军出兵人数已经比第一次抗日援朝作战更多。明神宗为消灭日军再次增兵朝鲜不是没有可能。在露梁海战日军惨败,明军展开全线追歼作战反攻的情况下,日军只能选择从朝鲜撤军。
换句话说,日军从朝鲜撤军的想法早在第一次蔚山战役结束后就已经有了,但此时的日军只是选择部分撤军。而明神宗坚持以武力消灭日军,反对谈判,以及露梁海战的胜利加速了日军撤军的速度,最终导致日军从朝鲜全部撤军。
作者: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万历朝鲜战争全史》 作者:朱尔旦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