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作!蚂蚁的结局,快要来了

推荐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46 00

一个时代的落幕。

1

进展

蚂蚁集团的整改,有了重大进展。

11月14日,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告显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下称“蚂蚁消金”)增资方案经修改后确定。蚂蚁消金本轮总增资金额为105亿元,增资完成后,其注册资本将达185亿元,该方案仍有待监管部门批准。

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前五大股东分别为蚂蚁集团、杭州金投数字科技、南洋银行、舜宇光学和传化智联,紧随其后的还有另外7位股东,这两年如日中天的宁德时代赫然在列。

本轮增资后的股东名单及持股份额

时间回到2021年11月,据媒体报道,蚂蚁借呗、花呗先后完成更名,借呗成了“信用贷”,花呗变成“信用购”。这背后,蚂蚁最核心的业务,将从原有蚂蚁的体系中分离出来,放到蚂蚁消金公司当中。

其实,早在2021年底,蚂蚁消金的增持方案就已经流出。彼时,多家公司曾公告,蚂蚁集团、中国信达、鱼跃医疗、舜宇光学、博冠科技、重庆渝富资本订立股权认购协议,拟以220亿元增资蚂蚁消费金融。若增资事项完成,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加至300亿元。

但谁也没料到,今年1月增资突发变故,中国信达发文退出,这个事件也就搁浅了。如今的新动作,正是对此前方案的延续和完善。细看这个方案,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增资金额砍了一半,由原来计划的220亿元变成如今的105亿元。

增资是蚂蚁整改的关键一环,截至2022年三季度, 蚂蚁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1019.23亿元,负债总额938.81亿元,但净资产却只有80.42亿元。按照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杠杆不超过10倍的规定,这点资本金是远远不够的,不增资的话,未来很难承接蚂蚁近2万亿元的贷款余额。

不难想象,未来蚂蚁消金还将继续增资。

第二,国资股东占据重要地位。

新方案中,蚂蚁集团持股比例仍保持50%,杭金数科成为蚂蚁消金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0%,其它10家股东持股比例均低于6.5%。相比于旧方案(蚂蚁消金50%,中国信达20%,其它低于5%)更加均衡,但依旧可见国资的力量。

新一轮增资股东中,有两张“新面孔”值得关注:杭州金投数字科技和重庆农信投资。简单穿透一下就知道,杭州金投数字科技背后是杭州市人民政府,重庆农信的实控人则是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

资料来源天眼查

这也意味着,蚂蚁不再只是马云的蚂蚁。

2

收缩

增资方案背后,外滩金融峰会上那颗炸雷产生的涟漪还在蔓延。

2023财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阿里的营收为2055.55亿,同比下降0.01%,保持稳定,但净利润只有227.39亿元,同比下滑了49.6%。

资本市场上,当年最大的IPO神话,两年时间市值蒸发了5万亿港元,2.5个贵州茅台,跌没了。“电商教父”马老师,更是长期隐匿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身处风暴中心的蚂蚁金服,上市依旧遥遥无期,估值也几近腰斩。有人曾专门梳理过,蚂蚁的股东结构里,藏着大量隐秘的实际得利者。不仅有各种资本系,有马云的一众老朋友,甚至还有澳门新赌王洗米华的身影。如今,这些盛宴的分享者,都只能失望地等待。

图源“拆哪儿”

除此之外,我还观察到,蚂蚁的投资版图,已经出现缩水的迹象。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蚂蚁集团就发生了近200次投资,涵盖出行、房产、餐饮、传媒、人工智能等二十多个领域,总投资金额高达3000亿元。

2018年的时候,蚂蚁集团总共参与了65起投资事件,总投资额更是达到789.45亿元。但到了2021年,蚂蚁集团参与的投资事件只有20起,总投资金额182.27亿元,不足2018年的三分之一。

蚂蚁集团2014-2022年投资数据,来源IT桔子

再后来,蚂蚁集团接连卖出财新传媒的股份、减持众安保险、售出36氪全部股份……

在外界看来,经历了IPO暂停等一系列风波后,蚂蚁集团正在跟随监管导向,主动收缩投资版图,聚焦主业。

3

杠杆

蚂蚁的主业,一度是个谜。

遥想2020年,蚂蚁集团官宣将在A股科创板和港股同时上市,消息一出,整个财经界感到震动。这家全球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一旦上市,总融资金额将近345亿美元,总市值将达到2.1 万亿元,有望成为全球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这次IPO,也将把马云送到全球富豪榜前15。“雨露均沾”的1.6万蚂蚁员工,平均下来每个人能分到826 万元——

按照当时杭州二手房均价2.92万元/ ,蚂蚁员工人均可以在杭州买一套 283 平米的大房子。

马云身边的权贵、明星、战略投资者们,更是翘首以盼,猛搓双手等着分享这场超级资本盛宴。

与此同时,人们不禁感到好奇,蚂蚁这只独角兽,到底靠什么赚钱?

从业务布局上看,蚂蚁手握大量的金融牌照,支付、网络小贷、银行、保险、券商、基金、金融资产交易都囊括其中,金融属性明显。但在招股书中,人们却惊讶地发现,中国乃至全世界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竟然是——

放贷。

资料显示,2020上半年,在蚂蚁的业务中,微贷科技平台营收占比高达39%,华泰测算蚂蚁集团超7成利润来自微贷。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花呗、借呗等业务,瞄准年轻人放贷。

随着对蚂蚁商业模式剖析的深入,人们发现了一个更夸张的事。

根据经济专家黄奇帆的说法,2017年,借呗、花呗的经营主体公司,账上只有38亿元现金。

但通过资产证券化(ABS)手段的循环加码,只有38亿本金的蚂蚁金服,2018 年硬是通过花呗、借呗放出去将近4000亿的贷款,杠杆率超过了100倍!

而无论是借呗、还是花呗,都是有限责任公司。38个亿,搞到4000亿——我们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假如4000亿贷款都收不回来,蚂蚁金服只亏30个亿,剩下的全部是银行和投资者兜底。

杠杠率过高的风险,历史已经给出了前车之鉴。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两家住宅抵押贷款公司,趁着房地产牛市,反复从银行贷款,发放给不具有购房能力的低收入者。

到最后,蚂蚁攫取了利润,却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和整个社会。

所以,在蚂蚁上市前,监管层及时堵上了这个漏洞,要求蚂蚁补足资本金,并进行整顿。2021年9月,花呗宣布将全面纳入央行征信。紧接着,根据媒体报道,2021年11月,蚂蚁借呗、花呗先后完成更名,蚂蚁最核心的业务,也谋划着从原有蚂蚁的体系中分离出来,放到蚂蚁消金公司当中。

这才有了开头提到的增资方案。一旦方案获得通过,监管最在意的超高杠杆难题,将得到妥善化解,蚂蚁的整改,也才算尘埃落定。

4

尾声

蚂蚁的命运,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2011年5月,央行向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正式发放支付牌照,用户通过快捷支付的形式就能实现金融产品的购买,无需再去银行网点购买,极大的提升了用户体验。自此,互联网财富管理行业开始脱离银行支付能力的掣肘,迈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以P2P行业为例,2015年的时候,新增P2P平台3335家,平均每天超过9家平台上线。

那个时期,互联网金融就像一个乌托邦,任由你攻城掠地、占山为王。蚂蚁的崛起,也正是在那时候,随着花呗、借呗的相继诞生,蚂蚁引领了互联网消费金融大潮。

但疯狂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废墟。2019年秋,北上广深等地开始约谈P2P平台,并开始逐步进行清算。到了2020年11月,银保监会表示,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完全归零。

P2P网贷机构清零,坏账没有清零,投资者的债务也没有清零。从那时候开始,蚂蚁们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向穷人放贷、以百倍杠杆狂奔、把风险转嫁给银行和整个社会……就算马云没有在外滩金融峰会上乱说话,蚂蚁依旧是如今的下场。

科技不一定带来普惠金融,更可能带来过度负债。互联网金融,终究要回到安全合规的航道上。

这是蚂蚁的宿命,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宿命。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