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这“3个特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孝顺,家长快看看

推荐2年前发布 AI工具箱
39 00

大家好,我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心。

《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明四海。一个孩子是不是孝顺,才能真正让父母得到未来的幸福和喜悦。

不孝顺的孩子会给家长晚年的生活,带来什么?

邻居的陈大娘,有三个孩子,没想到孩子们长大后,工作都忙,自己身体好的时候,也没有要求孩子们,来照顾自己。

直到,老伴去世后,陈大娘也开始心情低落,腿部行走不方便,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缓慢的行动。自己不能买菜做,就开始让孩子们商量,看一看哪一个有时间照顾她,没想到,当初最疼爱的小儿子,一直都联系不上。

当年刚生下女儿不长时间,就有了小儿子,只能把女儿送到娘家养大。没想到在娘家父母的养育下,女儿懂事孝顺,在陈大娘需要照顾时,女儿主动搬到了陈大娘附近,每天准时来收拾家务,来做饭。

陈大娘特别后悔,当初没有对女儿好一些,对小儿子则非常失望。需要孩子来照顾自己时,却不肯来陪着她。

小时候有这“3个特征”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孝

不孝顺的孩子,在小时候的行为方面,就会有所表现。

第一,经常说让父母伤心的话。

《论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当有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顺时,孔子回答他,做到色难。就是不仅生活方面,细心照顾,更重要的就是,做到和颜悦色与父母说话。

父母不会使用手机时,问孩子怎么用,问了三遍以上时,就会被孩子吼。你怎么还没学会,太烦人了!却没有想过,小时候,为了教自己学说话时,父母可以重复说上无数次。

想让孩子拿杯水过来,孩子却说,我不想去,在父母生病时,孩子却在喊,我还饿着呢,你什么时候起来做饭!家长的心情会无比难过,孩子长大了,却说着最狠的话,让自己无法相信。

第二,做事前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

《弟子规》:父母好,力为具,父母恶,谨为去。父母喜欢的事情就努力实现,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则尽量避免。

有的孩子想做什么事情前,根本就没有想过,应该跟父母说一声,自己想做,就直接就做了。只要自己开心就好,没有考虑过,父母会不会难过。

陈大娘小儿子一开始想创业,就逼着陈大娘跟亲戚借钱,结果,不到三个月,就赔了全面的投入。陈大娘没办法还债,只能去打工,另两个孩子心疼妈妈,就主动还了债。可是小儿子却根本不领情,觉得哥姐为自己付出是应该的。

第三,只想着自己能开心,没有照顾过父母的心情。

陈大娘年轻时生病住院时,有亲人送来好吃的水果。小儿子直接就打开,拿自己最喜欢的吃起来。还嚷着自己太饿了,想吃可口的饭菜。

却没有想过,刚做过手术的妈妈,不能吃辛辣的食物,自己要了特别油腻,非常辣的菜,陈大娘不能吃。旁边的人都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陈大娘也没有纠正小儿子的行为。

如何教育孩子,才能避免成为不孝顺的人呢?

首先,培养孩子感恩的心,不溺爱。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一个孩子德行的根本就是孝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有感恩之心,才会发现父母的辛苦,才会主动愿意为父母做事。

陈大娘特别心疼小儿子,什么家务也不用干。想吃什么,陈大娘都会想尽了办法给小儿子准备,想要什么礼物,陈大娘也舍得花钱,小儿子对哥姐不礼貌时,陈大娘不管教小儿子,反而要求大家都要让着小儿子。

在溺爱下长大,孩子没有感恩之心,养成了所有事情,都必须听自己的,否则就会发脾气。当初,要结婚时,就跟陈大娘大闹一场,逼着哥姐给自己买新房子,满足了他的要求,才罢休。跟哥姐借的钱,陈大娘也悄悄替他还了,爱孩子没有边界时,孩子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没有培养孩子的感恩心,也失去了成才的机会。

其次,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不自私。

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的学问。

在孩子小时候,培养孩子看到别人的付出,看到别人的需要,才能有大爱,才会不自私。引导孩子说令人温暖的话语,看到别人的需求,主动关心弱势的人群,就能养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成为心中有大爱的人。

最后,教会孩子做家务,不傲慢。

习劳方知感恩。想让孩子真正能成为孝顺的人,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做家务。

四五岁时,可以让孩子拿抹布擦灰,教孩子擦桌子。不仅让孩子养成勤劳的好习惯,还能养成不傲慢的性格。

陈大娘的小儿子,不会做任何家务。对别人的付出,却能挑出来无数的毛病。抱怨饭菜做得不好吃,抱怨衣服没有洗干净,没有想过父母已经很辛苦,这些事情,自己可以分担一些,带着傲慢心,还指挥哥姐做事,觉得付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根本不会照顾父母,也不知道父母的喜好是什么,如何孝顺!

总之,在孩子小时候出现不恰当的言语和行为时,能得到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就会学会正确的做法,长大后,就不会做伤害父母和别人的事情,做事前,先考虑父母的心情和感受,就不会成为不孝顺的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