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粉丝问小时,不太了解子时是几点到几点,那今天,小时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十二时辰”。
因为在这个故事里,是在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死局,主人公们必须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故事每一集为半个时辰,以十二时辰为时间线,每一集开头都会以日晷报时。会随着时间推移有色调明暗的不同变化。
该剧不仅还原了千年长安的风貌与气质,还用「十二时辰」的生活状态带观众领略文化之美、生活之美。导演说,观众们可能说错了,我们是想要还原大唐的一天。
中国古人的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皆有定数。
时间是表征世界的最基本物理量,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时间的流逝,也每天都在运用时间、计算时间。
但是我们真的了解时间吗?
在古代,人类用了什么方法计量时间?
又是如何定义时间单位的?
时间单位的定义追溯得比较久远,在我国,古代的人用来计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器叫日晷。
日晷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但是完全依赖于天象时,人们只能看到大概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时间的准确度要求越来越高。
史料记载,我国在春秋时代,已经开始利用日晷进行计时。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十二时辰制,自我国西周起就开始使用,是劳动人民根据日升月落、天色变化以及休养生息的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
每个时辰,都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比如「夜半」、「黄昏」。
俄罗斯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曾说过:“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人们每天都在进行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数据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如果这种信息不够准确可靠,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而计量就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
三更半夜是几点?
夜间打更的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一直到20世纪初才取消。明清时期,城市中都有僬(jiāo)楼更鼓,城市中心还有钟楼和鼓楼,早晨晚上都会鸣钟击鼓报时。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现代钟点和古代时辰的关系
在现代,钟点的意思泛指小时,钟头。而在古代,首先 “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
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24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而钟,在成语里有“晨钟暮鼓”一说,指古时候计时采用白天打钟,晚上击鼓的习惯。
十二时辰,不只是周而复始的轮回,更像是祖先留给生活的平仄,把韵脚压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演绎了生生不息的希望,转化出欣欣向荣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