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明察(天地明察漫画)

推荐2年前 (2023)发布 AI工具箱
13 0 0

本文主要讲的是天地明察,以及和天地明察漫画相关的知识,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不要忘了将本文分享给朋友。

孝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孝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圣贤明君侍奉父亲以孝道,所以能效法天的光明;侍奉母亲以孝道,所以能效法地的明察,无论年长与年幼,大家都顺从和睦,所以天下大治。天地之神,明察了孝道之行,因而显示神明,降福保祐他们。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他的父亲;天子也有先于他出生的人,这就是他的兄长。

人们在宗庙里祭祀以表达敬意,表明他没有忘记亲人。人们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小心谨慎地行事,是担心一旦有失误,就会有辱先代亲人。在宗庙里祭祀,表达对神的敬意,他祖先的神灵就会悄然而至。对父母兄长的尊敬顺从达到了极点,这种孝悌之心就能通达于神明,充溢于整个世界。

这正像《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所说的那样:‘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四面八方没有不归服的。’”

读《孝经》第十六章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译文:

   孔子说:“古时候圣明之君,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观察得清清楚楚;侍奉诸父、诸兄能尽长幼之道,所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他以孝道侍奉天地,效法天地之德,得到天地的明察,祖宗的神明就来感应,接受他的祭祀。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必有他所尊敬的,那就是他的父亲;也必有比他更年长的,那就是他的兄长。祭祀要竭诚恭敬,不敢忘怀列祖列宗;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在祭祀宗庙之时,必须至诚恭敬,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便能贯通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没有不通达之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没有人不心悦诚服的。”

感悟:

        有感就有应,有因就有果,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宇宙大道的规律,生命的起源,感觉都包含其中了。当我们遵循孝道,臣服接纳我们这个生命来自于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完全的接受,发自内在感恩的时候,所有的智慧和能量自然承接流动,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被启动和使用,再也不需外求了。想起六祖慧能的:何其自性 本自清净!何其自性 本不生灭!何其自性 本自具足!何其自性 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在这条通往自性光明的路上,在这条回家的路上,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起源和来处,是一生的课题。也是很多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感谢我们在一起组成这样的场域,组成这样的团队,一起共修,能够让我们快速的格物致知,借助于外界的人事物,把体验变为成长,深入地回归内在,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庆祝][庆祝][庆祝]

感悟:天子到宗庙祭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享用祭品,就会赐予福佑。天子行孝做到极致,就可以通达于神明,光照天下,天下会充满其德行的光辉。

祭祀要竭诚恭敬,不敢忘怀列祖列宗;在祭祀宗庙之时,必须至诚恭敬,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便能贯通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没有不通达之处。

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之一

朋友们好!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学习《孝经》。今天开始,学习《感应章第十六》。一起恭诵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

邢昺《正义》上说:此章言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又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皆是应感之事也。前章论谏诤之事,言人主若从谏之善,必能修身慎行,致应感之福。故以名章,次于《谏诤》之后。这是解释本章为什么命名为《感应章》,因 为本章都是讲感应相关的事。 通常讲那个感应,我们会理解为宗教里的一些神奇事件,甚至很多人会认为是迷信。实际上,这个感应是通于一切的。“感应”这个词从现代意义上我们不太容易理解, 其实所谓的感应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感,就是感觉,应,就是回应、效应 。

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用爱心对待别人,别人就用爱心来对待我,我很恭敬别人,别人对我也很恭敬,这就叫感应。有感就有应,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我用什么态度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用什么态度对待我。

举一个例子,大家会更容易体会,今天你主动给别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人家自然也会给你回应一个微笑;哪怕是路上遇到的一个陌生人,也会如此,大概多数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再有,你做事很努力、很尽责,老板就会比较器重你;你学习很认真,老师就会比较喜欢你,这也是一种感应。 感应就是讲人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样来理解它就不是迷信了。实际上这个感应是心有所动就有感,心一动,外面的境界也会跟着转动,这叫应。所 以感和应是同时的, 以善心去感,得到的是福报;以恶心去感,得到的就是灾祸。所以古人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当一个人他起心动念是善的,想到的是别人,他所得到的便是福报;如果一个人起心动念为自己,自私自利,想的都是自己的名声利益,或者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伦理道德、不顾父母、不顾祖先,这样的人必定天地所不容,鬼神所憎恨,得到的必定是灾祸。所以祸福的门在哪里?“惟人自召”,是你自己感招来的。怎么招法?就是感应。感应之理,其实就是“从因到果”的道理,种什么样的种子,自然结什么样的果实。“因果”在传统文化里面,道家讲的很多,佛家也讲的很多,儒家讲的少一点,但是也非常承认这个因果之理。譬如《易经》,这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它就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如果是积不善的、造恶的、为富不仁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它是积恶之家就会有灾殃。所谓“余殃”,很有深意,就是说这个灾殃可能是自己受报,也可能在他的子孙那里受报。余就是剩余,就是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余殃是谁来受?自己子孙来受。那么积善之家,行善的、积德的、能够舍己为人、能够救人生命的,或者教人向善的等等,做这些善事,他家里必定有好报,必有余庆,庆就是福报,这余庆就是除了自己身上所受的福分以外,还有余福可以绵延到子孙后代。《书经》上也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实际上是自然之理,感应是自然的,不是人为创造的,从科学的讲法它是一个客观规律。

本 章是说孝悌之道,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应?我们分成三个层次来叙述 。

第一个层次:孝悌之道与天地神明的关系。 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我们一句一句地来学习。“昔者”,是讲过去,“明王事父孝”,过去的圣明的君王,包括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类人物,他们能够对父亲尽到孝道,那么就能够事天,这个天包括日、月、星辰,也包括四时寒暑季节变化,这里讲的天和地其实都是泛指一切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能够对父亲尽孝,他能够事天明,明是智慧,也就是跟自然处理好关系。“事母孝,故事地察”,能够对母亲尽孝,这也就能够对大地非常的明察。唐玄宗的《注解》说到,“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这是讲到,王者就是这里讲的过去的明王,圣贤的君王,“父事天,母事地”,是用《易经》来解释,

《 易经》里,乾是代表天,在人伦关系上也代表父,坤代表地,在人伦上代表母,所以父母跟天地其实都是一样的,因此它是相通的。 我们看,在一个孩子的生命之中,父亲是天,母亲是地。父母和好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地祥和,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离异,就是天崩地裂、天翻地覆,对孩子的伤害就会比较大。

那么, 为什么“事父孝”就可以“事天明”;“事母孝”,就可以“事地察”呢? 过去圣君、明王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孝顺,以至于能够了解天道、处理好与天的关系;对母亲很孝顺,就能够对地理非常了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思维,其实并不难理解这其中的因果道理。

一方面,我们真正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就会懂得天下的父母都是需要孝顺的,也懂得了天下儿女的心,对人的理解能力自然增加了。

另一方面,我们真正做到孝顺父母,能随时体会到父母的心态、需要、感受,做到“养则致其乐”,一定可以养成很敏感的洞察能力。现代人对大自然缺乏感知,一个真正的孝子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一定是无私的,对于父母的需要和内心的感受能够敏锐地觉察;孝是无止境的,一个真正的孝子需要理解父母的期待和担忧、知道父母内心的变化和感受,心一定是很柔和的、清静的,所以对于周围事物的感知程度一定是很强的。

还 有更深一层意思,我们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是有敬和爱的,我们经常讲“侍父如天”,当我们学会对父亲敬畏和感恩的时候,我们就懂得了对天地的敬畏与感恩,我们经常讲“大地母亲”“地球母亲” ,一定是在和母亲的相处过程中,感受到母亲的恩情就像大地一样无条件地包容,能够理解母亲的爱,才能够理解大地的爱,才能够对地球母亲生起感恩的心,孝顺自己的父母,让心胸也变得宽广了。所以任何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孝顺父母,“事天明”“事地察”也就是自然而然了。因为他的智慧通过孝行而激发出来,他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这些道理、现象就能通达明了。他就能够事天地,在天地之间、在自然界里面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孝道的功用。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孝道的功用是什么?

2.本章中哪一句话最有感受?

《孝经》诗解7孝无不通

《孝经》诗解7孝无不通

题文诗:

明王真情,孝治天下,事父以孝,故事天明;

事母以孝,故事地察;亲亲尊尊,推孝为悌,

宗族长幼,无不孝顺,上行下效,故上下治.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情生天地,天地孝通,

天地明察,至明至诚,真诚所至,神明彰矣.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

言有兄也,必有敬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无微不至,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

匡救其恶,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畏强御.

君义臣忠,上下相亲.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全文: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分段疏注: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疏] 正义曰:此章言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又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皆是应感之事也。前章论谏诤之事,言人主若从谏争之善,必能脩身慎行,致应感之福。故以名章,次於《谏争》之后

     注: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言能致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长幼顺,故上下治。君能尊诸父,先诸兄,则长幼之道顺,君人之化理。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地能明察,则神感至诚而降福佑,故曰彰也。

    [疏] 子曰昔者明王至神明彰矣。○正义曰:此章夫子述明王以孝事父母,能致感应之事。言昔者明圣之王,事父能孝,故事天能明,言能明天之道,故《易·说卦》云:“乾为天为父。”此言事父孝,故能事天明,是事父之孝通天也。事母能孝,故事地能察,言能察地之理,故《说卦》云:“坤为地为母。”此言事母孝,故事地察,则是事母之道通於地也。明王又於宗族长幼之中,皆顺於礼,则凡在上下之人,皆自化也。又明王之事天地既能明察,必致福应,则神明之功彰见。谓阴阳和,风雨时,人无疾厉,天下安宁也。经称“明王”者二焉:一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二即此章言“昔者明王事父孝”,俱是圣明之义,与先王为一也。言先王,示及远也;言明王,示聪明也。○注王者至察也。○正义曰:云“王者父事天,母事地”者,此依王注义也。案《白虎通》云:“王者父天母地。”此言事者,谓移事父母之孝以事天地也。云“言能敬事宗庙,则事天地能明察也”者,谓蒸尝以时,疏数合礼,是敬事宗庙也。既能敬宗庙,则不违犯天地之时。若《祭义》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又《王制》曰:“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此则令无大小,皆顺天地,是事天地能明察也。○注君能至化理。○正义曰:此言明王能顺长幼之道,则臣下化之而自理也,谓放效於君。《书》曰:“违上所命,从厥攸好。”是效之也。○注事天至彰也。○正义曰:诚,和也。言事天地若能明察,则神祗感其至和,而降福应以祐助之。是神明之功彰见也。《书》云:“至诚感神。”又《瑞应图》曰:“圣人能顺天地,则天降膏露,地出醴泉。”《诗》云:“降福穰穰。”《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注约诸文以释之也。案此则“神感至诚”,当为“至諴”,今定本作“至诚”,字之误也。

    注: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父谓诸父,兄谓诸兄,皆祖考之胤也。礼:君宴族人,与父兄齿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言能敬事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脩身慎行,恐辱先也。天子虽无上於天下,犹脩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享於克诚,故曰著也。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则至性通於神明,光于四海,故曰“无所不通”。

   [疏] 故虽至不通。○正义曰:故者,连上起下之辞。以上文云事父孝,又云事母孝,又云长幼顺,所以於此述尊父先兄之义,以及致敬与脩身之道,兼言鬼神之著,孝悌之至,无所不通也。言王者虽贵为天子,於天下宗族之中,必有所尊之者,谓天子有诸父也;必有所先之者,谓天子有诸兄也。宗庙致敬,是不忘其亲;脩身慎行,是不辱其祖考。故能致敬於宗庙,则鬼神明著而歆享之。是明王有孝悌之至性,感通神明,则能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然谏争兼有诸侯大夫,此章唯称王者,言王能致应感,则诸侯已下,亦当自勉勖也。○注父谓至齿也。○正义曰:云“父谓诸父,兄谓诸兄”者,父之昆弟曰伯父、叔父,己之昆曰兄,其属非一,故言诸也。《诗》曰“以速诸父”,又曰“复我诸兄”是也。云“皆祖考之胤也”者,案《曲礼》曰:“父死曰考。”言父以上,通谓之祖考。胤,嗣也。谓其庙未毁,其胤皆是王者之族亲也。云“礼:君宴族人,与父兄齿也”者,此依孔传也。案《诗序·角弓》:“父兄刺幽王,盖谓君之诸父诸兄也。”古者天子祭毕,同姓则留之,谓与族人宴。故《楚茨》诗曰:“诸父兄弟,备言燕私。”郑《笺》云:“祭毕,归宾客之俎,同姓则留与之燕。”是天子宴族人也。又《礼记·文王世子》云:“若公与族燕,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则知燕族人亦以尊卑为列,齿於父兄之下也。○注言能至亲也。正义曰:案《礼记·文王世子》称“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是不忘亲也。《礼记·大传》称“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言君致敬宗庙,则不敢忘其亲也。○注天子至业也。○正义曰:云“天子虽无上於天下”者,此依正注也。《礼·坊记》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谓普天之下,天子至尊也。云“犹脩持其身,谨慎其行,恐辱先祖而毁盛业也”者,案《礼记·祭义》云:父母既没,没慎行不辱先也。盛业,谓先祖积德累功,而有天下之业。上言“必有先也”,先,兄也。此言“恐辱先”也。是先祖也。○注事宗至著也。○正义曰:云“祖考来格”者,《尚书·益稷》文。格,至也。言事宗庙能恭敬,则祖考之神来格。《诗》曰:“神保是格,报以景福。”亦是言神之至。云“享於克诚,故曰著也”者,“享於克诚”,《尚书·太甲篇》文。孔传云:“言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则“祖考来格”、“享於克诚”,皆昭著之义。上言宗庙致敬,谓天子尊诸父,先诸兄,致敬祖考,不敢忘其亲也。此言宗庙致敬,述天子致敬宗庙能感鬼神。虽同称致敬,而各有所属也。旧注以为事生者易,事死者难,圣人慎之,故重其文。今不取也。上言神明谓天地之神也,此言鬼神谓祖考之神。《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先儒释云:“若就三才相对,则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言天道玄远难可测,故曰神也。祇者知也,言地去人近,长育可知,故曰祇也。鬼者归也,言人生於无,还归於无,故曰鬼也,亦谓之神。案《五帝德》云“黄帝死,而民畏其神百年”是也。上言神明,尊天地也。此言鬼神,尊祖考也。○注能敬至不通。○正义曰:“能敬宗庙,顺长幼,以极孝悌之心”者,敬宗庙为孝,顺长幼为悌。此极孝悌之心也。云“则至性通於神明,光於四海”者,言至性如此,则通於神明,光於四海。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疏]诗云至不服。○正义曰:夫子述孝悌之事、应感之美既毕,乃引《大雅·文王有声》之诗以赞美之。自,从也。言从近及远,至於四方,皆感德化,无有思而不服之者,以明“无所不通”。。诗《本文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则“雍”“东”、“北”“服”对句为韵。而皇侃云:“先言西者,此是周诗,谓化从西起,所以文王为西伯,又为西邻,自西而东灭纣。”恐非其义也。○注义取至化也。○正义曰:此依郑注也。德化流行,则无不通。服义从化,即“无思不服”,言服明王之义,从明王之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疏] 正义曰:此章首言君子之事上,又言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皆是事君之道。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前章言明王之德、应感之美,天下从化,无思不服。此孝子升朝事君之时也,故以名章,次《应感》之后。

注: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上,谓君也。进思尽忠,进见於君,则思尽忠节。退思补过,君有过失,则思补益。将顺其美,将,行也。君有美善,则顺而行之。匡救其恶,匡,正也。救,止也。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故上下能相亲也。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

[ 疏] 子曰至亲也。○正义曰:此明贤人君子之事君也。言入朝进见,与谋虑国事,则思尽其忠节。若退朝而归,常念己之职事,则思补君之过失。其於政化,则当顺行君之美道,止正君之过恶。如此则能君臣上下情志通协,能相亲也。经称“君子”有七焉:一曰“君子不贵”,二曰“君子则不然”,三曰“淑人君子”,四曰“君子之教以孝”,五曰“恺悌君子”。已上皆断章指於圣人君子,谓居君位而子下人也。六曰“君子之事亲孝”,故此章“君子之事上”,则皆指於贤人君子也。○注上,谓君也。○正义曰:此对《论语》云:“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彼“上”谓凡在己上者,此“上”惟指君,故云“上,谓君也”。○注进见至忠节。○正义曰:此依韦注也。《说文》云:“忠,敬也。”尽心曰忠。《字诂》曰:“忠,直也。”《论语》曰:“臣事君以忠。”则忠者善事君之名也。节,操也。言事君者敬其职事,直其操行,尽其忠诚也。言臣常思尽其节操,能致身授命也。○注君有至补益。○正义曰:案旧注韦昭云“退归私室,则思补其身过”,以《礼记·少仪》曰:“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左传》引《诗》曰:“退食自公。”杜预注:“臣自公门而退入私门,无不顺礼。”室犹家也。谓退朝理公事毕,而还家之时。则当思虑以补身之过。故《国语》曰:“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言若有憾则不能安,是思自补也。案《左传》:“晋荀林父为楚所败,归,请死於晋侯。晋侯许之,士渥浊谏曰:‘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晋侯赦之,使复其位。”是其义也。文意正与此同,故注依此传文而释之。今云君有过则思补益,出《制旨》也,义取《诗·大雅·烝民》云:“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毛传云:“有衮冕者,君之上服也。仲山甫补之,善补过也。”郑笺云:“衮职者,不敢斥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此理为胜,故易旧也。○注将行至行之。○正义曰:此依王注也。案孔注《尚书·太誓》云:“肃将天威,为敬行天罚。”是“将”训为“行”也。言君施政教有美,则当顺而行之。○注匡,正也。救,止也。○正义曰:此依王注也。“匡,正”,《释言》文也。马融注《论语》云:“救犹止也。”云“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者,《尚书》云“予违汝弼,汝无面从”是也。○注下以至相亲。○正义曰:此依魏注也。《书》曰:“居上克明,为下克忠。”是其义也。《左传》曰:“君义臣行,如此则能相亲也。”

注: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蹔忘也。

[疏] 诗云至忘之。○正义曰:夫子述事君之道既已,乃引《小雅·隰桑》之诗以结之。言忠臣事君,虽复有时离远,不在君之左右,然其心之爱君,不谓为远;中心常藏事君之道,何日暂忘之?○注遐远至忘也。○正义曰:云“遐,远也。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者,“遐,远也”,《释言》文,此释“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云“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者,释”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案《檀弓》说事君之礼云:“左右就养有方。”此则臣之事君,有常在左右之义也。若周公出征,管叔、蔡叔、召公听讼於甘棠,是离左右也。

《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2)

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告祠世宗庙日,有白鹤集后庭。以立世宗庙告祠孝昭寝,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筑世宗庙,神光兴於殿旁,有鸟如白鹤,前赤后青。神光又兴於房中,如烛状。广川国世宗庙殿上有钟音,门户大开,夜有光,殿上尽明。上乃下诏赦天下。

时,大将军霍光辅政,上共己正南面,非宗庙之祀不出。十二年,乃下诏曰“盖闻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也。间者,上帝之祠阙而不亲十有馀年,朕甚惧焉。朕亲饬躬齐戒,亲泰祀,为百姓蒙嘉气、获丰年焉”

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见泰畤,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

其三月,幸河东,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为神爵。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於博,中岳泰室於嵩高,南岳灊山於用於灊,西岳华山於华阴,北岳常山於上曲阳,河於临晋,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济於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时,南郡获白虎,献其皮、牙、爪,上为立祠。又以方士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於未央宫中。又祠太室山於即墨,三户山於下密,祠天封苑火井於鸿门。又立岁星、辰星、太白、荧惑、南斗祠於长安城旁。又祠参山八神於曲城,蓬山石杜、石鼓於临朐,之罘山於腄,成山於不夜,莱山於黄。成山祠日,莱山祠月。又祠四时於琅邪,蚩尤於寿良。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云阳有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又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於肤施。

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於是谴谏大夫王褒使持节而求之。

大夫刘更生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令尚方铸作。事不验,更生坐论。京兆尹张敞上疏谏门“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后尚方待诏皆罢。

是时,美阳得鼎,献之。下有司议,多以为宜荐见宗庙,如元鼎时故事。张敞好古文字,桉鼎铭勒而上议曰“臣闻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於斄,公刘发迹於豳,大王建国於支阝、梁,文、武兴於丰、镐。由此言之,则支阝、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固宜有宗庙、坛场祭祀之臧。今鼎出於支阝东,中有刻书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鸾、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臣愚不足以迹古文,窃以传记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於宫庙也。昔宝鼎之出於汾脽也,河东太守以闻,诏曰“朕巡祭后土,祈为百姓蒙丰年,今谷口兼未报,鼎焉为出哉。博问耆老,意旧藏与,诚欲考得事实也。有司验脽上非旧臧处,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异於众鼎。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於宗庙”制曰“京兆尹议是”

上自幸河东之明年正月,凤凰集礻殳祤,於所集处得玉宝,起步寿宫,乃下诏赦天下。后间岁,凤凰、神爵、甘露降集京师,赦天下。其冬,凤凰集上林,乃作凤凰殿,以答嘉瑞。明年正月复幸甘泉,郊泰畤,改元曰五凤。明年,幸雍祠五畤。其明年春,幸河东,祠后土,赦天下。后间岁,改元为甘露。正月,上幸甘泉,郊泰畤。其夏,黄龙见新丰。建章、未央、长乐宫钟虚铜人皆生长,长一寸所,时以为美祥。后间岁正月,上郊泰畤,因朝单于於甘泉宫。后间岁,改元为黄龙。正月,复幸甘泉,郊泰畤,又朝单于於甘泉宫。至冬而崩。凤凰下郡国凡五十馀所。

元帝即位,遵旧仪,间岁正月,一幸甘泉郊泰畤,又东至河东祠后土,西至雍祠五畤。凡五奉泰畤、后土之祠。亦施恩泽,时所过毋出田租,赐百户牛、酒,或赐爵,赦罪人。

元帝好儒,贡禹、韦玄成、匡衡等相继为公卿。禹建言汉家宗庙祭祀多不应古礼,上是其言。后韦玄成为丞相,议罢郡国庙,自太上皇、孝惠诸园寝庙皆罢。后元帝寝疾,梦神灵谴罢诸庙祠,上遂复焉。后或罢或复,至哀、平不定。语在《韦玄成传》。

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谭奏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祭天於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於北郊,即阴之象也。天之於天子也,因其所都而各飨焉。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宫,即於云阳立泰畤,祭於宫南。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祠后土,反东之少阳,事与古制殊。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陕且百里,汾阴则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皆非圣主所宜数乘,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殆未合於承天子民之意。昔者周文、武郊於丰、镐,成王郊於雒邑。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可见也。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之祠宜可徙置长安,合於古帝王。愿与群臣议定”奏可。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等八人以为:所以从来久远,宜如故。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五十人以为:《礼记》曰“燔柴於太坛,祭天也。瘗薶於大折,祭地也”兆於南郊,所以定天位也。祭地於大折,在北郊,就阴位也。郊外各在圣王所都之南、北。《书》曰“越三日丁巳,用牲於郊,牛二”周公加牲,告徙新邑,定郊礼於雒。明王圣主,事天明,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章矣。天地以王者为主,故圣王制祭天地之礼必於国郊。长安,圣主之居,皇天所观视也。甘泉、河东之祠非神灵所飨,宜徙就正阳、大阴之处。违俗复古,循圣制,定天位,如礼便。於是衡、谭奏议曰“陛下圣德,怱明上通承天之大,典览群下,使务悉心尽虑,议郊祀之处,天下幸甚。臣闻广谋从众,则合於天心,故《洪范》曰三人占,则从二人言,言少从多之义也。论当往古,宜於万民,则依而从之。违道寡与,则废而不行。今议者五十八人,其五十人言当徙之义,皆著於经传,同於上世,便於吏民。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而以为不宜,无法之议,难以定吉凶。《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诗》曰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言天之日监王者之处也。又曰乃眷西顾,此维予宅,言天以文王之都为居也。宜於长安定南、北郊,为万世基”天子从之。

求《天地明察-2012》百度云高清资源在线观看,泷田洋二郎导演的

链接:

提取码: qhht

《天地明察 -2012》

导演: 泷田洋二郎

编剧: 加藤正人、泷田洋二郎

主演: 冈田准一、宫崎葵、佐藤隆太、市川猿之助、笹野高史、岸部一德、渡边大、白井晃、横山裕、市川染五郎、中井贵一、松本幸四郎

类型: 剧情、传记、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语言: 日语

上映日期: 2012-09-15(日本)

片长: 141分钟

又名: Tenchi meisatsu、Tenchi: The Samurai Astronomer

十七世纪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的强盛时期。时为第四代将军家纲(染谷将太 饰)当政,出身围棋世家的安井算哲(冈田准一 饰)在具有高超棋艺之余,还热衷算术和天文。在会津藩藩主保科正之(松本幸四郎 饰)的推荐下,他和一众专业人士展开艰苦而漫长的星象观测之旅。观测结果证明,日本从唐朝引进并一直沿用长达八百年的宣明历已经出现不少的偏差。以位高权重的水户光圀(中井贵一 饰)等武家贵胄为代表,希望借此机会制订一部精确实用的本土历法。然而这项工作不仅艰难浩大,还面临来自京都皇族的压力。长达十数年的博弈,算哲最为跌宕和辉煌的人生……

本片根据冲方丁的同名小说改编。  

关于天地明察和天地明察漫画的相关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