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扫地僧”张旭火了。
互联网时代,成为网络红人是一夜之间的事,可能连当事人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多少人天天摩拳擦掌心心念念一夜爆红,有的人火起来却得来全不费工夫。真应了那句,有心插柳柳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保洁员张旭出圈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地扫得干净无人能比而脱颖而出。恰恰相反,是他业余的“不务正业”专业而有文化的解说,让进入颐和园的旅客侧目相看:想不到一介保洁员,竟然比专业导游说的还专业!
身穿保洁员的衣服(底层职业的符号),却满腹经纶(饱学之士的标配),这与人们接触到的或认知里有文化的人,都是汉服唐装或衣冠楚楚的形象显然有些辣眼睛——但这,刚好符合传播学的规律。
抛开张旭为何火起来不说。我有点好奇的是,这样一个堪称饱学之士、对传统文化、对古建热爱且一定有研究的人,他当保洁员是为了体验生活还是只能在这个岗位发光发热?
如果是体验生活,那是人家的生活方式,乐在其中有益社会便是好;如果是只能在保洁员这个岗位发光发热,那可能值得探讨。
在强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今天,张旭为什么在保洁员的岗位而不是在其他更适合他才能的岗位?比如园区解说员。是用人单位视而不见还是颐和园的保洁员都有这样的水平?还是他还达不到解说员之类岗位的水准?
颐和园、故宫是中国的文化地标,里面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好事。但眼下很多人怀才不遇也是现实。如果每一个人才都只能通过网络出圈才能改变职业命运,单位的用人机制肯定是有问题的。
© 版权声明
本页内容中文字和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aiodt.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