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赔五千元,对强制扫码就得“动真格”

推荐10个月前发布 AI工具箱
4 0 0

□冯海宁

近年来,扫码点餐服务在餐饮行业迅速兴起普及,成为众多消费者就餐时的选择。然而有的餐厅却在“扫码”和“点餐”之间增加了一道程序,不关注微信公众号、不授权商家获取个人信息就不能进行点餐。近日,北京三中院针对由此引发的一例个人信息保护纠纷作出了终审判决——商家赔偿5000元!

(11月21日每日经济新闻)

消费者孔某至某餐饮公司用餐时,店员未告知可以人工点餐,孔某通过手机扫码方式进行点餐并结账,在这一过程中,孔某被注册为某餐饮公司的会员。孔某发现取消关注“某餐饮公司”微信公众号后,仍是其会员,个人信息仍存储在某餐饮公司处,孔某无法自行删除,遂将某餐饮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权、赔偿相关损失等。

该餐饮公司的所作所为,就是备受诟病的“强制扫码”,即消费者扫码关注该公司微信公众号,授权商家获取消费者的微信昵称、头像、性别、手机号码等信息,才能线上点餐;若不同意授权商家获取前述信息,则无法进行点餐。这种现象不止存在于餐饮业,还存在于停车场、发票开具等领域,被称为“霸王条款”。

“强制扫码”并非小事,但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成本,鲜见消费者起诉维权。此番,无论孔某将某餐饮公司诉至法院,还是“商家赔偿5000元”的判决,既给某餐饮公司当头一棒,也给其他餐企以警示。

商家“强制扫码”涉嫌违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消协今年6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多地消协也发出对“扫码强制关注使用”现象的劝谕,但仍有不少商家对此视而不见。究其原因,“强制扫码”获取个人信息可用于精准营销,而消费者大多选择了默认。

毫无疑问,有关各方对“强制扫码”动真格更管用。虽然舆论的谴责、消协的提醒,也能对部分商家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但真金白银的处罚显然更让商家印象深刻。消费者遭遇“强制扫码”,要勇于通过投诉、起诉等方式向商家维权;各地司法机关也要依法对侵权商家作出判罚。另外,各地监管部门也要积极作为。

只有各方共同对“强制扫码”说“不”,才能倒逼餐饮、停车等行业早日杜绝“霸王式”扫码乱象。对商家而言,营销无可厚非,但“强制扫码”轻则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不利于塑造口碑;重则面临被投诉被起诉的风险,代价不小。所以商家应努力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同时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