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当如莫言,做事要像余华

推荐9个月前发布 AI工具箱
6 0 0

作者:糖糖

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点上方▶可收听国学文化主播朗读音频

最近,有一条新闻冲上微博热搜:

暴雨中的海南,狂风大作、水流湍急,一名穿着雨衣的女子,艰难地想把电动车从洪流中推出来。

身边的人连连劝她:“不要要车了、不要要车了。”她却迟迟没有停下来。

短短几秒的视频,看的人异常心酸。

不顺、坎坷,是多少人生活写照。

背着房贷车贷,却被通知辞退;努力工作,可加薪无望;一年到头不敢生病,生怕全勤没了……

生活中有平坦的大路,也有向上的陡坡,更有绕不开的低谷。

面对高低起伏的生活,我们怀揣什么样的心境才能掌控全局,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做事,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一位网友,给出了答案:

做人当如莫言,在逆旅中微笑,做事当如余华,肆意不失态度。

莫言与余华这两位最近频繁出现在网上的作家,在时代的潮涌中,修炼自己的“外功”,通达人情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逆旅中,研习自己的“内功”,追逐美好生活。

他们的故事,是安抚急行人焦虑的细雨,也是惊醒迷茫人的骤雨。

01

做人当如莫言,撕破既定的困局。

一生中,一帆风顺的人很少,一波三折的人很多。

作为普通人,我们怎么才能在波折中坚定的前进?

莫言在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是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着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

人生漫漫,我们难免会遇到几件不如意的事,逃避会把痛苦拉长,唯有勇敢面对,才会有逆风翻盘的时候。

莫言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段话。

童年时的他,常常有这顿没下顿,甚至把煤块当成食物。

在学校还时常因为相貌丑陋,挨打受欺负。

然而,苦痛并没有结束。

被迫辍学后,在同龄人都在吸收新鲜知识时,他每天与土地为伴。

放牛、割草、种高粱……“未来”好像在莫言身上按下暂停键,人生一眼望到头。

但莫言并没有放弃,看书成了他排解苦闷的唯一方式,也成为改变他一辈子的契机。

在信中他回忆道:

“在我孤独的童年,幸好得到了一本《新华字典》。

而我认识的大部分字,不是在学校里学来的,而是辍学之后,阅读这本《新华字典》学的。”

人生的学堂不仅在学校,人生处处都是课堂。

之后,莫言又选择参军。在这个时期,他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

之后因为拥有写小说的能力被提干。

小学没毕业的他,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靠阅读拯救、治愈了生活的苦难。

苦难没有打败莫言,反而成为他成长的养料。

就如达芬奇所说:“所有行动上的天才一开始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不要被你当下的限制所束缚。”

人生很长,一时找不到方向很正常,短暂的生活困顿并不能代表什么。

让你难熬的是对外界声音的敏感,和对自己的内耗与怀疑。

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未来又在不断变化,允许一切发生,见招拆招,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利器。

无论是三十岁还是四十岁,只要一直在路上,一切就才刚刚开始。

让你内耗的外在关系,趁早离开,不让其再消耗你的能量;

让你痛苦的失败经历,敢于直面反思,不让其再成为你的绊脚石。

打开眼界,心胸会变得更加宽广,眼下的烦恼自然追不上你;

平时留学学习的知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就会变成翻身的敲门砖。

学会做足准备,机会的主动权其实就紧紧握在你自己手中。

02

做事当如余华,张弛有度。

“卷”,是现代人生活最直观的感受:

卷工作,996、007是常态;

卷房子,不是刚需,贷款也要买最好的;

卷生活,衣服、鞋子、首饰成为唯一的标杆;

还有数不清的、毫无意义的“表面功夫”……

“卷死了”成为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无意义的比较,让我们身心俱疲,却不得不做,生怕被他人超越。

而作家余华却有不同的观点:

“我现在奋斗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躺平。”

“卷”本来是为了提高效率,可若变成毫无意义的精益求精,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就变成了陷阱。

余华并不是一开始就走在当作家的道路上。

1978年,高考落榜的他成为了名牙医,每天不情不愿地踩点上班。

每每望着门外在大街上溜达的文化馆工作人员,余华都会露出羡慕的神情。

为了能顺利调到文化馆工作,余华“卷”了起来。

他没日没夜的学习,开始尝试写小说,边写边往全国各地的杂志社投稿。

当时他的识字量只有4000个,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不断退稿,余华的好胜心被激起来:

“为什么他们都能发,我就发不了,我就告诉自己,我要比已经在这些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水平要高才行。”

按自己的步调,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卷”的意义不过如此。

于是,余华开始看别的作者在什么时候换段,标点怎么用,一段段的仿结构。

就这样过了5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发表了。

在一次采访中,他曾这样劝慰现代人:

“当你的情绪进入某一种死胡同时,离开现在自己的某种生活状态,卷和躺平是一种平衡,躺平是对卷的治疗。”

一个人一味地内卷,不给自己喘口气的机会,只会把自己逼得身心俱疲。

只懂工作,不会生活的人,是脆弱的,工作带来的满足感一旦不能满足自我需求,常常让人陷入自我怀疑。

前一段时间看新闻,一位30多岁的小伙,患上广泛性焦虑症,已经很久没有睡过安稳觉。

小伙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游戏软件公司的部门主管,昼夜不分的在公司工作。

有天他突然感到心很慌,浑身发抖。

晚上躺在床上,白天工作的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一遍遍过。

连续好几个月,白天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晚上紧张害怕,胸闷心慌,不但工作效率没上去,他还因为集中不了精力被领导批评。

生活的意义绝不只是工作,还有放松与娱乐。

就像苏童说:

“从嘈杂、忙碌的欲望生活中逃离出来, 看看山海,或者捧起书看10页,哪怕是3页,就能越过‘分界’进入另一种状态。”

一味地内卷,不但会消耗你的身体,还会让你的想法与情绪进入一个死胡同,内耗自己。

张弛有度,才能有更好的精力与想法过好自己的人生。

03

生活中总有不容易,做一个乐天派,尤为重要。

1987年,余华进入鲁迅文学院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莫言、史铁生等朋友。

余华后来谈起史铁生说:“他真的是赞美这个世界。一般人遭受过这样苦难,会对世界产生畸形的价值观,但他没有,对世界充满了爱。”

莫言也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20多岁的史铁生因病导致双腿瘫痪,坐在轮椅上。

想成为运动员的梦想戛然而止,换来的是不间断的复健治疗和陌生人的嘲笑。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他开始变得性情暴躁,不愿出门,拒绝交流。

然而生活再次对他出手,忽然辞世的母亲再次给他当头一棒。

人生很绝望,失魂落魄的史铁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最终经过15年的探索,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出震撼人心的散文《我与地坛》。

在文章里有对死亡的思考,有对母亲的愧疚,更有对磨难的意义: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一件事,可以是困住你的鸿沟,也可以是渡你的对岸的帆船。

房贷压力、工资不理想、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人一生总要在无数挑战中,吸取教训,丰富自己。

如果人总带着抱怨、把“这就是我的命”挂在嘴边,往往眼前的困局就是命运的终点。

反之,把笑容带在嘴边,乐观看待困难,把它当做进步的阶梯,从容冷静地看待困局,眼前的困局就会是美好生活的起点。

就像村上春树在《弃猫》中所写:

“没有好坏之分,而是顺其自然。”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清眼下的困局,学会利用优势,顺势而为。

就像莫言在儿时受人排挤冷落,用自我成长、坚定,在泥泞中趟出一条路。

做人永远相信自己,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方能破局。

就像余华不愿内耗自己的生活,用松弛、有力,在内卷时代活出自己的清醒。

做事学会反卷,为自己而做,而不是被时代、周围人裹挟着走,方能快乐。

点个「在看」,在多变的时代,愿我们看清困局,逆风翻盘。

▶作者: 糖糖,温柔爱撒野,胆小不懦弱的兔子。来源:文章来源于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上帆书,听懂好书,生活更好!

国学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