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高架东侧的玉田路500号院子,白天经过安安静静的,夜幕降临后却还亮着点点灯光。那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下简称“上海技物所”)研究人员潜心研究、集体奋战的地方。
上海技物所里有这样一支研究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不足40岁,却在近20年的科技创新实践中,频频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科学卫星以及高分七号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崭露头角。他们便是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
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团队持续不断把科学家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以优秀的科技成果践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与担当。多年来,团队成员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以及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所有辛苦,为的是设备上天后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是团队承担的第一个航天任务,也是团队全程参与探月工程的敲门砖。2002年至今,团队承担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以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技术进步,用独有的中国方案证明了中国在月面实现着陆器精确避障能力比肩欧美。
说起这些年的工作,上海技物所副所长、祝融号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主任设计师、所月球与深空探测系列载荷指挥舒嵘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作为‘国家队’,我们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需求,在任务的牵引下探索新领域,不断突破、解决问题。”
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稳稳软着陆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整个过程一气哼成,完美得超出科研人员的想象。落月过程中,上海技物所研制的激光“双雄”——激光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嫦娥三号、四号同类产品相比,嫦娥五号突破性地在着陆器上增加了激光测速功能,确保航天器着陆更平稳。”舒嵘介绍,要增加激光测速载荷并不容易,意味着其他模块必须“减重”,团队得从原理样机做起。为了让激光测距和激光三维敏感器成功“瘦身”,团队经过了艰苦攻关。
嫦娥激光三维敏感器工程样机测试。
攻关早已是科研团队的日常。上海技物所研究员、中高轨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光传输课题负责人张亮,至今还清楚记得那些年团队为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所付出的点滴。
从2008年到2010年,当时还是博士生的张亮和师兄弟们不知跑了多少次青海湖。试验队经常从7月的旅游旺季,待到大雪封山。为了模拟载荷在卫星上飞行的状态,团队在夜里施放热气球,没想到地点正选在一个风口。气球忽然一下飞上去20多米,回收时又忽然砸向地面,把一群人吓得不轻。如今,当时的惊吓已成笑谈,张亮说,大家的想法很一致:地面上所有的辛苦,都是为了保证设备上天后的正常工作。
研究人员正在讨论量子卫星大负载高精度二维转台装调。
“前浪”做榜样,“后浪”奔涌向前
细数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的“履历”,还有许多高光时刻:为我国“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研制祝融号火星车上的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对火星表面元素与矿物成分开展科学探测;为高分七号卫星研制激光测高仪,开启1:10000全球立体测绘新时代,在星罗棋布的城镇及原野,在人迹罕至的热带雨林、南极内陆、深山高峡、千里大漠,留下中国特有的激光印记……
走过许多前人未曾走过的路,团队也收获了许多绚烂的风景。在舒嵘看来,支撑着团队上下不断前行、排除万难的,正是属于中国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科学探索精神。舒嵘说,201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的贺电中提出“探月精神”,“我们时刻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这16个字铭记在心,誓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鉴定件光学探头测试(资料照片)
“老一辈科学家所树立的榜样,也时刻激励着我们。”上海技物所研究员、高分七号02星激光测高仪主任设计师黄庚华说,这些年来,所里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始终奋战在前线,不管研制环节设备出现任何问题,不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第一时间亲力亲为响应排查。“正是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宝贵一课:当日事当日毕,没有任何拖延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重大工程顺利进行。”
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历练,上海技物所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得到了快速成长,目前形成了坚固的“金字塔型”老中青组合队伍。前有“50后”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中有“70后”舒嵘、何志平等中坚力量准确把握工程研发节奏和脉络,后有黄庚华、张亮等“80后”“85后”形成奔涌向前的“后浪”,勇挑重担,刻苦攻关。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载荷外场试验(资料照片)
现阶段,团队积极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中高轨量子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等后续工程任务的研制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虹口区科委负责人表示,围绕塑造科技创新优势,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虹口区正不断加强和深化区校院所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推动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合作的聚焦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的中科技物联创中心加快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