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开封政法)
12月12日,疑似已故艺人周海媚的电子病历截图被流出,病历显示为北京市顺义区某医院。12月13日,北京市顺义区卫健委回复记者称,已关注到该情况,正介入调查。
12月12日,周海媚工作室对外发布讣告,宣布周海媚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1日去世,享年57岁。
12日晚,疑似周海媚生前送医院抢救的电子病历截图在网上被流传,病历上显示医院为北京市顺义区某医院,并记载了周海媚个人资料、就诊时间等相关信息。13日上午九时,记者多次拨打该医院电话,均无人接听。
周海媚工作室发布讣告(周海媚工作室微博截图)
13日,记者就此事咨询北京市顺义区卫健委,工作人员回复称,已关注到相关情况,“业务科室在处理这个事情,调查出来后会第一时间对外公布结果。”
周海媚因病离世引发广泛关注
多年前网上就有“周海媚身体状况欠佳、患有红斑狼疮”和“担心遗传下一代,因而没有婚育 ”等说法,但未被其本人证实。
而周海媚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称“并未患红斑狼疮”,而是自学生时代就有血小板减少的问题,除了全身出现多处淤青,还会时不时晕倒,但并未找到确切病因。
红斑狼疮是什么?
血小板减少又是一种什么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别“青睐”育龄期女性
从刚确诊时的四肢乏力、发烧,到狼疮性肾炎、肝功能受损、心力衰竭、高血压,直至后来股骨头坏死、视力减退、行动不便……
以上描述的,是一种“可蚕食身体和未来”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它好发于15~45岁育龄期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据《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显示,我国的发病率约为30-70/10万。
有统计数据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死亡率是正常同龄人的3倍,死于感染风险增加5倍,死于肾脏疾病风险增加8倍,其中感染在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
这种病尤其“青睐”处于育龄期的青年女性,如果疾病控制不好,专业医生不建议她们怀孕生子。这是因为,怀孕期间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使病情复发和进展,无论对母体和胎儿都有不好的影响。
同时,因为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患者的外貌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身体虚胖、满月脸、水牛背、长胡须、长痤疮等。
此外,由于疾病反复复发和药物长期治疗的副作用,也会对器官造成损伤以及出现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往往不能正常工作,甚至需住院治疗。
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每个患者首发症状可能都不一样,受累器官也非常丰富,从皮肤、黏膜、关节,到所有的内脏,包括心、肝、脑、肺、肾、脊髓及周围神经、血液系统等,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完全豁免。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到正规医院的风湿科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治: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乏力、体重下降;
口腔溃疡、口眼干燥;
突然掉头发多了;
皮肤出现皮疹、脸上出现蝶形红斑;
骨关节肿痛;
严重肚子痛、恶心、呕吐;
肾炎、肺炎;
突然性格改变、睡眠节律改变……
目前,红斑狼疮仍缺乏有效根治手段,但近年来许多治疗方法的应用,使红斑狼疮治疗有了更多选择,比如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应用等。
血小板减少:
警惕皮肤黏膜出现大片淤点
血小板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血细胞,它的日常工作就是默默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发挥止血功能。
血常规里面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是(100-300)×10^9/L。血小板的数量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
如果一旦发现在没有明显磕碰的情况下,四肢皮肤出现淤点、紫癜和瘀斑,鼻、口腔等部位黏膜出现出血等情况时,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警惕血小板减少症。
出血较严重时,会有广泛且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甚至内脏出血,也有可能因为高热、情绪激动、高血压等诱发致命性的颅内出血。
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对于长期月经量过多出血过多的女性患者来说,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失血性贫血。
另外,疲劳也是常见表现,近半患者会出现疲劳、乏力。有些患者还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减退等,疲劳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更为明显。
血小板减少的三大病因
为什么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主要分为这三大类原因——生成减少、破坏增多、分布异常。
1.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的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遗传性病因:
常包括范科尼(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May‐Hegglin异常等——不用太担心,这些疾病一般很少见。
获得性病因:
主要包含可对造血干细胞或骨髓造成损伤的因素,包括相关血液系统原发疾病、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
其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血液系统原发疾病。
另外,疾病或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以及血小板生成素(TPO)产生不足,也是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
血小板破坏增加:
可分为免疫因素引起和非免疫因素引起,免疫因素引起主要由于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致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及数量减少。
由免疫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甲状腺疾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例如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等。
非免疫因素引起的主要包括: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等。
血小板的消耗增加:
主要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栓性疾病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病毒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引起。
3.血小板分布异常
血小板的分布异常主要由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进而导致的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引起,通过增加血小板池、加快血小板更新和清除,导致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
能否治愈主要取决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如果是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一般能较快获得治愈,慢性者则有可能转为难治;
如果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服用了某些药物,只要及时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就可以使血小板恢复正常;
如果是因为脾功能亢进,切除脾脏后也有可能治愈;
而如果是因为骨髓的造血功能障碍,治愈率偏低。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有对因治疗及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如: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脾切除治疗;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采用促进造血、免疫抑制方案等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有加强止血治疗、升血小板治疗、血小板输注等。
来源:广州日报
最新通知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记得星标⭐“开封政法”
及时接收开封政法最新消息
了解最新社会法治热点动态
分享!点赞!在看!讲好政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