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后一周,上海有4天空气污染,最后一天为重度污染。新年首个空气污染日则出现在1月3日。日渐频繁的空气污染趋势这周仍将延续。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中心气象台1月4日早晨发布的空气质量预报显示,1月4日白天,受西北偏西通道输送叠加本地静稳累积影响,将出现PM2.5污染过程,短时可达中度及以上污染。1月5日夜间至1月6日白天,受本地静稳累积叠加西北偏北通道输送影响,又将出现一次PM2.5轻度污染过程。
1月4日8时前后,此前维持了10多个小时的轻度污染状态进一步加重,随着PM2.5实时浓度的快速攀升,接近10时,加重为中度污染。12时,上海实时空气质量指数为158,静安、徐汇、长宁、杨浦的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均不低于170,只有浦东、金山、奉贤和临港新片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小于中度,为轻度污染。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12时的数据显示,盐城、南通、泰州、常州、苏州等处于上海北面、西面等方向的部分城市实时空气质量指数均在130以上,显示空气污染物从西北偏西通道向下游输送的过程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分析,和上一次跨年的污染天气过程相比,此次过程偏轻、偏短,且成因相对更复杂。
上一次跨年的污染天气过程,主因在于冷空气持续输送,打个比方,就是一把扫帚不停地把污染往下游扫,而这次污染过程是扫帚扫得没那么频繁和用力,可下游出现了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就好像有口“锅”扣住城市,上游送来的污染物和本地产生的污染物都很难扩散出去,从而造成了持续污染。
上述扣住城市的“锅”,在气象上有对应的专业名词——静稳天气,也就是水平方向上的风速较小、垂直方向上的大气层结比较稳定。
形成静稳天气的因素有很多,在上海及周边的平原地区,因山地、丘陵、盆地等特殊地形阻碍空气流通从而造成静稳天气的情况不太容易发生,造成静稳天气的往往是环流因素,尤其在秋冬季,上海容易出现静稳天气。
具体来说,秋冬季没有大风降温天气的时候,水平风速较小;同时,云层覆盖减少,失去了云层的保温作用后,夜间地表辐射降温便会十分明显,导致近地层的气温也随之降低,形成了下层空气温度低于上层空气温度的稳定大气层结状态。
一般状态下,都是离地越高空气温度越低,形势逆转后,高处暖低处冷,城市上空低处的空气被高处的“暖气”压着,很难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扩散,加上水平方向的风力又很小,污染物只好原地打转,越积越多。
另外,相对更大的湿度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增长及二次转化。静稳天气下,水汽容易发生凝结,近地面相对湿度会变大,造成了污染物吸湿增长,会加速污染物的二次转化,这就是为何许多人感到秋冬季的雾霾更严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