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会上,专家称“动态清零”是我国抗疫的总方针,总方针的核心是把疫情阻断,而不是消灭病毒,也不是不容许出现一例病例。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总方针是科学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
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但还并未到达胜利的彼岸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解释了我国目前坚持“动态清零”的原因,他指出中国政府所施行的“动态清零”是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决定的。
梁万年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总发病率高,其对人类的危害性总体上并未见明显下降,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出现“超额死亡”。如果不“动态清零”,势必会造成大量感染,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此外,新冠病毒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应该用确定性的策略、确定性的方针来对抗。目前科学上对新冠后遗症还处在不完全了解的状态。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当前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是必须的。
对比我国和全球其他国家新冠肺炎感染率、死亡率等指标,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与美国、与全球总体疫情防控效果进行比较,中国都是绝对的优等生,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怀疑中国的防控策略。
根据发布会上的数据,中国本土的新冠感染率每10万人口70人,是美国的1/483;中国本土的新冠死亡率每10万人口0.4人死亡,是美国的1/785。中国新冠发病率是全球的1/112,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
“实践证明我国的防控是科学有效的,从全球比较来看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无论在防控效果还是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效在全球是领先的,同时有效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梁万年说,“我们考虑效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得与失,还要算健康账,特别是民生账、社会账,要用动态眼光来算账,简单地说算大的成本效益账。”
梁万年指出,总体来看,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还并没有到达胜利的彼岸。
“疫情彻底结束需要综合考虑这种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包括我们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这几个方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窗口期’,抓住这个‘窗口期’,我们再坚持,坚持才会胜利。”梁万年说。
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
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
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下,如何让防疫政策更加有利于复工复产、尽可能地减少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要及时精准划定中高风险区,及时采取坚决果断的管控措施,并根据疫情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方便群众生活及出行。
“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坚决避免‘一关了之’,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要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的影响,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生活物资供应和就医需求。”雷正龙说,“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客车、货车司乘人员疫情防控,既要做到疫情防得住,又要保证行业运转正常发展。”
梁万年表示,为了尽可能避免全域静态管理,首先要做到“四早”,要压实“四方责任”,真正使疫情防控做到早、小、实、准。如果疫情发现得比较晚,特别是感染者的传播链条不清楚,涉及的区域比较广泛的情况下,这时候应该综合判断疫情特点、防控能力以及条件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实行一定范围的静态管理也是一个手段,但是要做到精准判定,“快封、快灭、快检”这是非常重要的。
BF.7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强
第九版防控方案仍满足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首次检测出BF.7变异株,10月以来,广东韶关、山东烟台、深圳也先后检出BF.7进化分支。
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BF.7亚分支是BA.5.2.1.7的缩写,本质上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进化分支,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强。BF.7亚分支全球占比从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一周的11%。它和BA.2、BA.5刚刚出现的时候非常相似,都是呈现出比较强的传播能力,但BF.7是否能够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的优势毒株,还要进行观察。
“目前不存在因为不断出现病毒的变异株而进行防控方案修改的证据或者压力。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证明,主要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疫情。”董小平说,“在不出现新的大变异株,比如Delta、奥密克戎的情况下,不出现明显导致致病能力改变的情况,不出现现有疫苗保护效力明显下降的前提下,现行的第九版防控方案仍然可以适用,并且仍然可以满足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需求。”
面对新的变异株公众该如何做好防护?董小平建议做好两点,一方面,做好疫苗接种,高风险人群加强针的接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做好常规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这些措施防护任何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都行之有效,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
南方日报驻京见习记者 段江含
驻京记者 赵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