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企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制造全球化正当时

推荐2年前 (2022)发布 AI工具箱
27 0 0

在如今疫情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在进入寒冬期,并且缩减战线。尤其是制造业,更是要面对供应链短缺以及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

相比国内,如果可以开阔更多的海外市场,减少单一市场带来的冲击,规避更多的风险,众多企业也是逐步在海外加大布局。俗话说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才是更加明智的选择,以前很多企业固守自己本土市场,而没有积极开拓,在遇到瓶颈或者市场冲击之后,逐渐开始没落,慢慢的消失在大众主流视野当中。

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191万辆,超越德国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疫情肆虐、欧洲能源危机和供应链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品牌逆势上扬,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其实放眼各个领域,国内企业出海并不少见,像如今一直在挑战全球手机霸主地位的国产手机品牌也很普遍,手机品牌的大航海时代已经持续了接近20年。手机厂商跟汽车厂商自然不能简单的放在一块比较,但有很多共性。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起步较晚,现如今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一方面体现出国产品牌在此领域的诸多努力,用扎实的产品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这是和手机厂商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新能源提前布局的明智,在汽车行业,技术布局的前瞻性往往更为重要,这是属于汽车厂商的个性。显然,现在早已不是德、日、美系霸占市场的年代了,国产车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制造已经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一定是那个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品牌,从成绩上看,9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环比增长率超50%,而且在9-10月间与多国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如此成绩自然离不开自身强大实力,俗话说得打铁还需自身硬,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深耕多年,掌握核心技术。如刀片式电池,刀片式电池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彻底打消消费者对传统新能源车“自燃”的顾虑。

一直以来,发展新能源汽车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弯道超车的重点策略,这是产业的共同认知,相信大家也从这短短几年的汽车市场感受到了变化,不可避免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合资车企、互联网汽车等纷纷入场,新能源赛道越来越拥挤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出海是市场需要。吉利在欧洲获得了沃尔沃汽车、英国伦敦出租等产业项目的支持;长城在东欧获得了生产基地;蔚来在柏林建立创新中心;比亚迪在泰国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工厂;江淮汽车在哈萨克斯坦建立汽车生产工厂……拿最近的事件来说,比亚迪e平台3.0首款A级潮跑SUV——元PLUS,在哥伦比亚惊艳亮相。这是该车型继进入哥斯达黎加、乌拉圭和多米尼加市场后,在又一拉丁美洲国家上市。是的,一个惊人的现实,中国车企的触手已经全球市场全面的伸展开,慢慢的会发现,中国车企在海外的布局越来越完善,甚至已经形成了产业。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制造正在被更多的国家和消费者认可,就好像我国北斗卫星,打破了美、俄的绝对统治地位一样。

可能很多尚未接触新能源车辆的消费者会有些疑问,国产品牌是从何时开始崛起的,如何打破老牌厂商的壁垒。拿比亚迪举例,在早期便宣布取消燃油车的生产,全面进军新能源领域,比亚迪旗下既有混合动力车型,又有新能源车型,两手刷两手都要硬,既可以满足部分用户对远距离出行燃油车的需求,又能从环保和经济方面提供保障,完美的实现从燃油到新能源车型的过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走出去”成为了国产品牌的一条必经之路,而比亚迪作为领军人物,已经向市场、消费者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国产汽车不再是低端的代言人,而是真真正正的通过品牌和产品和合资车型进行正面较量。当然,诸如疫情之类的很多全球化的不可抗力,也为各个厂商的全球之旅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更现实的是,国产车企的对手从来都不只是彼此,虎视眈眈的国外霸主一直在,市场究竟怎么变化,只能交给时间。但我相信,中国制造扎实的产品力与品牌力,是很多国家都不一定具备的,而各企业出海的成绩也印证了这一点,相信不久的将来,国产品牌将再次突破新高,终将会屹立于世界之巅。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