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简单的武器,却在抗日战争中给我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杀伤!
在抗日战争的早期,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了广泛的山地战,游击战。而日军的步兵兵器中,给我们的战士造成最大麻烦的,就数这个掷弹筒了。当时民间对日军的武器都有形象的叫法,比如三八大盖(,王八盒子,歪把子机枪,鸡脖子机枪等等。对于这个掷弹筒,大家都叫它小炮。
这个小炮虽然小,生产工艺用现代眼光看简直简陋得不值一提,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武器,但是却是很难缠的东西,给我军根据地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因为当时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很差,小米加步枪嘛。到了连级的重火力,就是轻机枪。在抗战中后期缴获增多,营级团级才会有一些重机枪,迫击炮之类的东东。在当时,打一仗能缴获一挺歪把子,就已经是很好的收获。能缴获一挺九二式重机枪,全团人马都会高兴得像过年。至于缴获了日军的大炮,那更是根据地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们都会来开眼界,看稀奇。
在广泛的游击战中,大多数战斗规模不大,也就是排级,连级规模的战斗。那么,八路军步兵连的主要火力就是轻机枪,而日军的小队(等于排级)就装备了轻机枪和掷弹筒,训练熟习的老兵,一分钟之内就能把掷弹筒弹打到我们的轻机枪阵地,敲掉我们的轻机枪。
失去了支柱火力,那么剩下的战斗自然结果可以相见。日军的掷弹筒和轻机枪点名招呼,没有了轻机枪支援的八路军步枪兵们很吃亏。
当时的情形十分严重,以至于八路军的最高领导层也注意到了武器层面的这个劣势,进而寻求解决方案。1940年的时候,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把根据地军工部门的负责人刘鼎召去,商讨怎样克制日军的掷弹筒。
彭总说道,我军在阻击日军发起的近距离冲锋的时候,常常遭到日军50掷弹筒的轰击,压得我们(的战士)抬不起头来,甚至造成很大伤亡,进而导致无法发挥我军的近战优势。有什么办法,可以压制敌人的掷弹筒火力?
刘鼎回答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也开始造掷弹筒!
于是,根据地的军工技术人员,开始利用太行山附近的土生资源,来打造我们本土的掷弹筒,用来和倭国的掷弹筒一较高下!
太行山有啥?有焦炭,有铁,生产条件很简陋,但是我们有聪敏的技术人员,不屈的人民大众!
于是,根据地军工利用平汉线的钢轨,把钢轨的道轨面截下来,然后用烘炉锻打的方式,将细长的道轨面锻粗,然后上车床,外圆内孔,就做成了我们的掷弹筒的炮身。
至此,有了我们自产的小炮。然后,掷弹筒弹才是生产难题。
当时,日军的掷弹筒弹是采用钢材铸造而成,底部是平坦形状,然后底部有个紫铜药盂,里面装发射药。另外底部还有紫铜弹带。
而日军的掷弹筒,炮膛里面有8阴8阳的膛线。这样,发射的时候,弹带镶嵌入膛线,产生旋转,圆柱形状的掷弹筒弹,飞行时候产生旋转,才能保证不翻跟头,弹道稳定。
而我们的生产条件,无法获得紫铜这种材料。因为紫铜就是纯铜,又叫阴极铜,电解铜,是采用电解方式获得的。大容量发电机,是当时根据地不可能有的设备,生产纯铜,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只能另想办法。
所以,我们自己制造的掷弹筒弹体,采用的是土法生产的白口生铁经过焖炉韧化工艺之后,上车床加工得来的。紫铜弹带那是没有的,为了保证飞行稳定,那就采用迫击炮弹的形状,给掷弹筒弹加上尾翅,于是生产出的掷弹筒弹,其实就是个迫击炮弹的小号版本。这种掷弹筒弹,还可以附加外加药包,最远射程可达900米。
而对比日军原装的掷弹筒弹,其最远射程为500米。这样,我们的土造掷弹筒的炮弹射程,就超越了日军原版掷弹筒。
此外,日军原版掷弹筒有膛线,我们自造的掷弹筒无膛线,加长了筒身。相应的,重量也有增加。
虽然简陋,但是我们自此有了可以克制日军掷弹筒的武器。八路军根据地自己制造的掷弹筒和掷弹筒弹,生产原料完全可控,生产工艺完全成熟,可以说,想造多少,都能造出来。
自此,八路军战士如虎添翼,在八路军的老部队中,掷弹筒装备到排,在和日军的小部队作战中,自造掷弹筒屡立战功,得到了战士们的交口称赞。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军工一共制造了4155门掷弹筒,生产了50毫米掷弹筒弹377263发。掷弹筒弹的生产数字,仅仅次于子弹和手榴弹的数目,可见掷弹筒在抗战中的八路军自造兵器的主要地位。而国民党军在抗战时期,也制造了大量的掷弹筒,数目在4万门上下。
胶东根据地制造的掷弹筒
而在我们的解放战争中,掷弹筒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制造了上万门掷弹筒,生产了三百多万发掷弹筒弹。但是,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掷弹筒就撤编了,改用威力更大的迫击炮了。
所以,结合以上的讲述,给出日军装备的掷弹筒的优点缺点评价。
优点主要有两点。
第一,在保证重量轻便的同时,拥有对步兵适量的杀伤力,极其方便步兵在山区携行作战。在用于步兵层面的战斗中,用于压制轻机枪,杀伤人员都很好用。
日军的掷弹筒手装备到小队,经常可以伴随步兵冲锋,提供支援火力。掷弹筒重量不过3公斤,掷弹筒弹的重量仅仅1斤,利用携行具,携带8发,重量也才4公斤,这样的重量,对于步兵来说,可以说很轻了。
第二,生产简单,造价低廉。以至于八路军可以用很简陋的生产条件,达到自产掷弹筒和掷弹筒弹的生产水平,进而抵消了日军的掷弹筒威力。
日军原产的掷弹筒和弹,采用优质钢材,是现代工业流水线制造的产物,造价很低。掷弹筒弹和手榴弹高度类似,成本可想而知。
缺点也是两点。
第一,掷弹筒只能用于特定战场环境,炮弹威力属于炮中末座。用通俗话说,就是看人下菜,遇到高级对手,短板尽显。比如在诺门坎面对苏联的坦克部队,装甲车,掷弹筒就立马成了摆设。
而在中国战场,缅甸和东南亚,太平洋战场,掷弹筒用于打以普通步兵为主的军队,才好使。
第二,射击距离过短。
日本掷弹筒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能够发射专用掷弹筒弹和九一式手榴弹的要求。这点,和歪把子搞个弹斗直接用步枪子弹桥夹有异曲同工之笨。掷弹筒设计本意是想,在掷弹筒弹打完的时候,还能打九一式手榴弹来应急。
然而这样企图面面俱到,反而带来了射程过小的毛病。所以后来很容易就被八路军的土造掷弹筒在射程方面完全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