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老理行
提起“玉门关”这个名字,大凡会点“识文断字”的中国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然,这要归功于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的那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每当我吟诵起这首悲凉慷慨、情景交融的千古绝句时,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一幅西北边疆那雄浑壮阔而又荒凉寂寞的苍茫画卷。
而且,还时常梦想着能有朝一日,挺进大漠戈壁,西行至诗人笔下的玉门关,看看这座古代有名的边关要塞的壮美风光。
终于在2015年7月22日,我驾车来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玉门关”。
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中描写的玉门关,保留至今并最有观赏价值的,就是这座距离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黄胶土城垣,也称小方盘城。
相传这“玉门关”是因和阗美玉经此进入中原而得名。
说实话,当第一眼看见它时,还真有一点失望之感:原来这玉门关留给后人的,仅是戈壁滩上一座孤零零的几面土墙啊!
不过,在仔细想过之后,我也就理解了:玉门关是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立的重要关口,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能有这样一个城垣遗址存在,满足人们寻古探幽的好奇心,已经算是奇迹了,谢天谢地!阿弥陀佛!
据遗址内所立的一块碑上文字介绍,眼前这座汉代玉门关城垣遗址总体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高9.7米,面积633平方米。以它为中心,周围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许多古代遗迹。
走进城垣内部看看,除了沙砾、杂草外,什么都没有,只有沧桑感极强的墙壁向游客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
据说,这里曾经发现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如汉纸、汉简等。毕竟它是古代“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也是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
城垣四周是一片茫茫荒滩。看来诗人对玉门关景象的描写是极其准确的,还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啊!丝毫没有夸张的成分。
如果不是立有一块“汉长城遗址”的石碑作标记,谁也想不到那蜿蜒起伏、若隐若现的土墙就是汉长城遗迹。
来到玉门关的游客,一般都要站在在这块石碑旁拍照留影,以此证明曾来过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从玉门关继续向西约90公里,就可以欣赏到目前还鲜为人知的雅丹地貌群—魔鬼城。这是一处可以与敦煌月牙泉相媲美的自然奇观。以下便是我拍的部分图片:
雅丹,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它是风力长期作用于特殊地形的结果。看到它们,你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这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的戈壁滩上,矗立着无数座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土丘,有人说它活像是一座中世纪古城:它有城墙和街道,有高楼和教堂,也有各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雕塑。当地的人们称这里为“魔鬼城”。
其实,中国境内的雅丹地貌共有多处,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和甘肃的干旱沙漠地区,而其中规模最大、且最美的,当属玉门关雅丹地貌,它现在的全称是“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景区。
看看,这座土丘像不像埃及的金字塔?
地貌形态最多的,还是这草原上的蒙古包。
狮身人面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一艘扬帆起航的轮船。有人把它命名为“舰队远航”。
而最令人击掌叫绝的,是这只“孔雀开屏”,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形神兼备,奇妙无比,所以,我禁不住多拍了几张。
这一组土丘像什么?就请博友们去想象和命名吧。
从玉门关向南,就是阳关,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诗,让阳关这一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也是名扬天下,不知吸引了多少游客千里迢迢前来寻古。
上图就是我拍的阳关遗址,应当是“原汁原味”的,就是距离远了点。
其实,在阳关遗址附近,还修建了一座阳关博物馆,因为是人造景点,而且收费很贵,我也就放弃参观了。我想,我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去看那些现代古建筑又有什么意义呢?
【拍摄于2015年7月】
© 版权声明
本页内容中文字和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aiodt.com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