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元江)从竹溪县城往东,是工业园区,再向北,有一条小河,名叫洛河,沿洛河前行,公路蜿蜒、民居整洁、椒树飘香……这里便是水坪镇油房梁村。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花甲老人,把群众期盼化作洛河水一般的情怀,一次次“扣开”幸福之门,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让偏远、贫困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他就是油房梁村党支部书记郭承明。
“他是个好人”、“老郭是个好干部”、“如果没有郭书记,哪有今天的油房梁村?”……人们对郭承明的事迹口口相传、纷纷点赞。
临危受命担重任
2015年3月,对于64岁的郭承明来说,注定终生难忘。已经当了40年村干部的他,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为村支书。
干还是不干?郭承明内心斗争激烈,一方面是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早已过了“挑大梁”的年纪。另一方面是前任村支书退出,油房梁村“当家人”后继无人。面对一双双闪动着希冀的眼眸,和村民水乳交融的郭承明,深知群众对摆脱贫困的渴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有对村干部的信任与寄托,他毅然接受了这副重担。
油房梁村,位于水坪镇最西端,四面环山,只有一条年久失修的公路通往山外。除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油房梁村还严重缺水,有“吃水贵如油”之说,因为环境恶劣、基础条件差,村集体收入多年为零,群众一直生活在艰难困苦中。
当全县美丽乡村象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房子亮堂堂、走路直杠杠、吃水不弯腰、处处都干净”,一些“见过世面”的油房梁村人,把见闻带回来,平静的村子开始骚动不安。人们对油房梁村一成不变议论纷纷,对村干部安于现状表示不满,群众把意见都写在脸上,适逢前任村支书因病“卸任”,村两委面临换届选举,谁来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一时间,竟无人敢伸手。最终,全村人把目光投向时任村主任郭承明,将宝贵的选票投给了他。村民们说:“这个人办事实在、做人公道,我们相信他”。上任伊始,郭承明面对的油房梁村“一穷二白”,村民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住房难、入学难、致富难……。“不为村子谋发展,不为村民谋福利,我就不配这个当村支书”,郭承明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一人换得百业兴
再难啃的“硬骨头”,只要有勇气就能拿下来,再难走的“上坡路”,只要有目标就能爬上去。”郭承明开始象陀螺一样旋转,他积极向上申请村级道路建设项目,对通村主干道进行修复,并硬化了13.8公里到户路,彻底打通横恒于油房梁村与外界的“断头路”。油房梁村吃水难出了名,郭承明请求镇领导牵线,引来水坪镇创业成功人士吴涛,出资修建蓄水池、铺设引水管网,让家家吃上洁净的自来水,村民从水凼里挑水吃的历史一去不返;说油房梁村穷,是因为村里没有致富产业,就连几块零星茶园都是村民自己种茶喝的,但油房梁村有广袤的山场,郭承明不甘心闲置资源,他琢磨着搞花椒种植,但钱从哪里来?种苗怎么办?
为了争取项目扶持,郭承明往返于武汉、十堰和县城之间,层层打报告、天天跑部门,时间久了,县政府、发改局、财政局等相关单位都知道有个“跑腿村官”叫郭承明。项目批下来,扶持资金只有120万元,要想把流转的近千亩土地全部种上花椒,至少需要资金40万元,郭承明犯难了。不过听说本县有个叫陈光满的老板投资了不少种养业,郭承明又动了心思,他打听到陈老板的电话号码,先是电话约见未果,后来,他在一个工地“逮”住了陈老板,向对方说明来意,两人又约好到陈老板的公司面谈。就这样,郭承明用“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陈光满,经过实地考察,看到油房梁村山好水好人好,陈光满当即同意投资200余万元,帮助村里建立花椒产业基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依托花椒生产脱贫致富。
长期以来,油房梁村的村民居住在土坯房、土墙房里,有的已成了危房,每逢刮风下雨,房屋摇摇欲坠,村民的安危成了郭承明心里的一块石头。全县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还在忙着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的郭承明,又开始转向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必须抢抓“十个到村到户”历史性机遇,改善我们村的住房条件!”
通过召集村民代表和村两委商讨,油房梁村确定了三个集中安置点:刘家湾、毛中垭、沈家沟。身为“一村之主”,郭承明一头扎进安置房建设中,他白天守在工地为施工队提供服务,晚上走东窜西和群众沟通思想,引导村民正确认识易地扶贫搬迁,积极配合房屋拆迁。2016年夏天,高温难耐,村里的安置点建设进入关键期,居住在临时过渡房里的村民吃水都要靠车拉。为了让全村人早日住上新房,施工单位日夜施工、加快进度,村两委成员分为两班跟着“连轴转”。夜以继日的操劳,让60多岁的郭承明有些吃不消,终因身体原因住进了医院,这时却从工地传来消息:有村民因用地和施工方发生冲突,导致停工。躺在病床上的郭承明,拔掉针头就往现场跑,通过疏导和劝解,使得工程重新启动。
在郭承明的团结带领下,油房梁村干部群众决战贫困、共同致富,先后建起三个产业带,西北边种植核桃1000亩,中部种植茶叶500亩、东南边种植花椒800亩,满山遍野的产业园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村集体收入每年不少于5万元。61户204名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全部入驻安置房。村里的14.6公里通组达院路全部硬化,水泥路通往全村229户村民家。随着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工程完工、村学校扩建,广电网络覆盖、移动通讯进村、光纤宽带入户……油房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这里召开。
俯首躬身传美名
当记者一行来到油房梁村刘家湾集中安置点,村民刘秀奇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回想当初村支书劝自己“挪穷窝”,激动不已地说:“要不是郭书记,我们这一家,咋能住上新房子”。刘秀奇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本人患有哮喘,妻子视力障碍,一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他家原来住在山坡上,尽管穷得叮当响,却不愿从住了多年的土坯房里搬出来。郭承明白天没空,便在夜里打着电筒上门做工作,细说易地扶贫搬迁的种种好处。刘秀奇同意搬迁后,郭承明又帮他安排过渡安置房,考虑到村里的集中安置点建成需要一段时间,郭承明出面租用一户村民的猪圈,让刘秀奇养了两头猪,既能卖钱,还能吃肉。安置点建成,刘秀奇分到了一套近百平米的安置房,搬家当天,郭承明不光燃放鞭炮道贺,还动手帮忙搬东西。看上去憨厚老实的刘秀奇,说起郭承明的好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村支书不光让全家住上好房,还帮他争取低保、到县残联为妻子办回了残疾证,没让他花一分钱,也没让他跑一步路。
村民郭俊成,因贫穷致富无门,郭承明和村两委帮他担保,争取到银行货款,从养几头猪、喂几只鸡、种几棵茶起步,发展到现在的40多头猪、200多只鸡、10多亩茶园,还办起了油料加工厂和商店,年收入10多万元,全家人从活动板房搬进小洋楼,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对于郭承明,水坪镇正科级干事邹未宏最为熟悉,因为工作原因,两人几乎整天“泡”在一起,从他嘴里,我们听到很多关于郭承明的故事。在任村支书之前,郭承明先后当过村民小组组长、村副主任、村主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油房梁村换了三届村支书,但不管在哪个岗位,郭承明都埋头做事、任劳任怨、一心为民。为了村里的产业建设,郭承明走路进城,掏个人的腰包请客吃饭。为了让村民早日住上安置房,郭承明在中风住院的情况下,瞒着家人从县医院悄悄跑回工地,结果女儿找到医院,在外打工的儿子打电话,说要辞工回家照看他,不得已,郭承明安排好安置点建设的事,又回到医院接受治疗。2016年下半年,儿子专程从外地回家结婚,当天郭承明在安置点工地忙到下午四点多,赶到婚礼现场时,宾客早已散尽……难怪邹未宏面带钦佩地说:“郭承明是好样的,值得我们学习”。
在油房梁村的一处山脚下,有几间土坯房,简陋而整洁,这就是郭承明的家。当了四十多年村干部,郭承明一大半时间都扑在工作上,家里的事全靠老伴,既要管理庄稼,还要操持门户,儿子儿媳至今在浙江打工。问及郭承明的想法,这位衣着朴素、额头布满皱纹的老人,掩饰不住内心的愧疚之情,他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发家致富靠他们自己努力,我这把年纪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情,只想在任期内,把心里想办的事办了,把手里没做完的工作完成,为油房梁村多做几件实事、好事”。
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郭承明“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不光感动了村民,也得到各级领导首肯。作为分管全县扶贫工作的领导,竹溪县委常委、统战部长陈宣号召广大基层干部向郭承明学习。
结束对郭承明的采访,回城的路上,但见油房梁村的山头,一排排果树在春风里尽情摇摆,一垄垄青苗在春日下闪闪发光,记者仿佛看到,油房梁村人正踏着时代的节拍、奔向幸福……
本期编辑:姚丽
更多精彩内容
►
►
►
© 版权声明
本页内容中文字和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aiodt.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