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资讯2年前 (2023)发布 AI工具箱
34 0 0

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后,白银就开始登上了我国的货币舞台,即银锡合铸的白金币,中国由此成为第一个以银作为货币的国家。

不过,华夏虽然是最早用银货币的,可却处在一个银矿贫瘠的地带。

所以在随后的几个朝代中,又陆续使用了交子、宝钞等货币符号进行金银替代,尽管如今看来这些都是大胆且先进的尝试,可究其根本,不过是少银的无奈之举罢了。

然而,待时间来到十六世纪时,也就是我国明朝时期,银元货币却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华夏大地上层出不穷。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明清巅峰时,曾握有近三亿两白银,占据了当时世界白银量的三分之一。

这让人不禁好奇,旧中国是如何做到收敛如此多白银的,难道是挖掘而出的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于为何会有这么多白银,一切且从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旧世界说起。

白银从何而来:贸易顺差,“小民”积累

首先,古中国所握有的庞大白银量,并非全靠自身挖掘,严格的来说,靠自身挖掘的少之又少,其绝大多数的白银都是来自于贸易顺差。

十六世纪中期,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一纸诏书直接废除了明朝近两百年的海禁政策,打开了海外的通商口岸,史称“隆庆开关”。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明穆宗的这一“违背祖宗的决定”,其实并非昏庸盲目,相反,这恰恰体现出了明穆宗对于明朝局势的把控。

明朝的海禁是朱元璋设立的,但这并非是“闭关锁国”,而是安邦稳民的无奈之举。

原来,元末明初更迭之际,也正是日本国内的诸侯混战之时,不少在岛国混战中失败的封建主都出逃海外。他们绝大多数就是来到福建、山东沿海,靠着海盗的抢劫勾当为生。

但当时明朝初建,不仅国内一片萧条,旧元余孽更是暗中涌动。在这种危急的形势下,朱元璋当即宣布了海禁,谨防日寇海盗与逆贼勾结,共同为祸明朝。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之后虽然倭寇也曾作乱明朝沿海一带,但在戚继光与俞大猷的奋力抗击下,倭寇几乎尽数被灭,东南沿海也迎来了难得的和平。

既然倭寇威胁尽消,那海禁政策也自然成为多余,所以两百年后的“隆庆开关”,可谓是英明至极的决定。

同时,明穆宗还设立了督饷馆,以此监督并收取港口贸易的税务,作用与今日“海关”基本无二。

有了如此完善的贸易体系,“隐忍多时”的中国商船纷纷拔锚扬帆,他们带着生丝、棉织品、瓷器、香科、丝绸、白糖、小麦、沉香木、樟脑、陶瓷、茶叶、铁器等产品,开赴到世界各地进行贸易。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这使得明至清初时,古中国东南海航道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另外,自十五世纪以后,白银在欧洲支付体系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中国商人的需求一拍即合,所以交易中国商品几乎都是使用白银进行的。

在这种巨量的白银贸易下,茶叶和陶瓷这些商品就变成了白银,随船队回到了国内。

可古中国商品在世界上是稀罕货,不少买家纷纷发出“好评”,“买家秀”更是惹得不少欧洲贵族关注,欧洲甚至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有了这种需求后,欧洲商人们“不畏险阻”,跨越远海来到中国港口直接进货,可当地的货商面对这些洋面孔,根本不信任其他的货币,更别谈物物交换了,他们只认可白银交易。

因此,欧洲商人来到中国,只会带着些许贵重的欧货,其他大量的都是用于购买的白银,毕竟古中国地大物博,货商们有时候根本看不上欧洲的小商品。

除此之外,古中国民间固有的“小民思维”也发挥着积极作用,通俗来说就是自给自足、稳步积累的经营模式。

一些货商在获得白银后,便会存入囊中,不喜大肆购买挥霍,这也成为了白银积累的一大因素。

在这种巨大的贸易顺差下(即贸易中只卖不买),明清时期的中国完成了白银的迅速积累。

不过,这也就引来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偏偏是白银呢?

为什么是白银:产量悬殊,货币特性

诚如上段所述,中国是一个银矿相对贫瘠的国家,虽然白银交易体系完善,可本身产银稀少。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然而,与中国相对的,是全世界的巨量产银背景,从十五世纪开始,随着西班牙对美洲的不断开发,墨西哥及秘鲁银矿脉相继被发掘,欧洲由此获得了巨量的银储备。

同时,欧洲诸国都有相应的殖民地,他们也在各自的殖民地上,掘取大量的银矿用以货币铸造,这也让白银自十五世纪就一跃成为欧洲的重要支付手段。

之后,欧洲商人们逐渐发现,古中国因产银量低,银价有着一定的泡沫虚高,但欧洲银量充足价格相对低实一些,加之中国商户也较为信任白银支付。

所以欧洲的商人们,就大量使用“廉价”白银到中国进货,然后辗转欧洲卖成高价的黄金,其运作模式类似于今日的“套汇”,通过中欧金银的巨大汇差来谋取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日本也是产银大国,欧洲人甚至称其为“银岛”,可自驱逐倭寇之后,明廷就下令对日本进行封禁:不得与日本开展贸易,擅自到日本者要斩杀等。

可日本毕竟弹丸岛国,缺少了大陆的贸易支撑,当地实在难以发展。于是,日本就通过巨量大白银,吸引着铤而走险的中国商船,又或是那些投机取巧的欧洲掮客们,以此购买到中国的各类商品。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积累的是大量白银,而不是其他支付货币的原因。

除此之外,白银的本身特性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某物要能成为支付货币,本身是需要具备一些特质的。比如可替代性、耐用性、便携性和可识别性等。

可替代性,其实说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指货币可以与其他货物进行“替代”,也就是最简单的衡量价值功能。

当时中国与欧洲开展的是洲际贸易,文化认知与器物贵重标准都各不相同,唯独在银的货币认知是相同的,这使得银货币成为了贸易共通货币的首选。

其次,货币要具备耐用性和便携性,这一点银货币几乎是兼备的,较于“软金脆玉”,银本身的硬度并不差,而且分子活跃性低,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反应,制成银两和银币后也方便携带使用。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最后就是可识别性,银两的作假方式虽多,可受制于古代工艺的限制,大多在银上的制假都是可以辨别而出的,同时,银这种金属本身就有很强的辨识性,这就使得银的识别和鉴定要简单一些。

由此来看,古中国之所以信任银货币,与它的货币特性是分不了家的。

总结: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之所以能够迅速累积世界白银,主要原因有二,即贸易因素与白银货币体系。

贸易因素之中又细分为贸易顺差与贸易思维,顺差就是光卖不买的影响,使得白银几乎只进不出,至于贸易思维,则是造就前者的原因。

而白银的货币体系则是指金银复本位体系,尽管该制度在二十世纪之后销声匿迹,可确实为古中国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全世界的三亿两白银是如何流入明清时期的中国的

然而,古中国虽然积累了大量白银,可随着乾隆对闭关锁国的贯彻执行,导致清朝虽有大量白银资本,却失去了可以发展的通道。

最终,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下,不仅清朝国门被轰开,就连先前积累的白银,也被欧洲列强单方面掠夺而去,数百年的白银积累毁于一旦,令人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